在《漓江》里,遇见美丽中国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06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缘何如此?这或许可以在纪录片《漓江》中找到答案。

  纪录片《漓江》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记录新时代”精品工程项目和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全景式呈现了漓江流域作为生态文明高地的壮丽景象。10月27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协办的大型纪录片《漓江》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片通过创新性阐释和多元融合,让漓江这一文化符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正如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范卫平所言,纪录片《漓江》有五个特点和价值:一是主题突出,具有思想教育价值;二是特色鲜明,具有文旅宣传价值;三是内容真实,具有科学教育价值;四是制作精良,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五是故事生动,具有国际传播价值。

  每一帧都是屏保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世界无数游客的目光。《漓江》正是用影像呈现漓江如诗如画的极致风景以及背后的生态文明故事,从自然到人文,再到生态层层递进,向观众铺陈出一幅流淌着的山水画卷。

  “漓江的自然之美具有极致性,体现在山水相形之美、山水城相生之美、流动之美、云雾光色变换之美等方面。”中国文艺评论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表示,为了拍摄好漓江美景,创作团队展现出了高超艺术和严谨的态度,巧妙运用情境再现、航拍、潜水拍摄等艺术手段和4K等技术手段,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漓江的自然之美,也极大地提升了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漓江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大自然馈赠给中国广西乃至地球的宝贵遗产,它的美从哪里来?《漓江》带着这个疑问开篇,以个人化的、类似游客的视角,呈现了漓江自然景色的秀丽。”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雅欣觉得,这样的视角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似乎只要到了漓江就可以看到如同“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等诗句中所描绘的醉人美景。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对《漓江》艺术呈现的整体印象则是“每一帧都是屏保”。他指出,《漓江》在美的呈现上,实现了写实与写意结合、诗情和画意融合,综合运用新闻、艺术的手法,特写、素描和航拍等手段,实现更加多元丰富的美的呈现。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战略所所长赵捷评价,《漓江》是在故事中见漓江之美,用极致的影像手法创造性地将其完美书写,呈现漓江领域生态文明高地的记录影像,为后世留下了漓江的宝贵痕迹,构筑了漓江的珍贵档案和美丽山水的时代图谱。

  生态问题是核心

  不过,如果一部大型纪录片将笔墨尽数泼洒于美景上,仅仅将漓江作为静态的山水画卷展示,也会使观众感到了无新意。在这一点上,主创团队选择将漓江作为生动复杂且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来表现,人类、动植物、山川江河相互依存、共融共生,构成了复杂而多样的生态平衡。片中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入的系统阐述展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坚定决心,让观众在欣赏漓江美景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这个片子最核心的问题是生态问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俞虹认为,《漓江》真正打动人的地方,就是让我们知道,在地球上有这么美好的一个空间,又有那么多的人让它变得更好。

  张雅欣也注意到,片中用特写镜头表现了螟虫大面积侵害稻田,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等场景。但是,“本片没有止步于揭示问题,而是通过揭示漓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面临的生态困境及治理措施,引导观众形成对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正面认同。”

  片中,当地渔民回忆生态修复后的变化时,画面中是恢复清澈的水域和鱼群嬉戏的景象,观众仿佛跟随镜头亲历了从“死水”到“活水”的蜕变过程。生态修复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正因如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院副院长滕勇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应具备知识含金量、极致画面感、生活烟火气和心灵抚慰力四方面特质。而“《漓江》调研深入,逻辑贯通,画面极致,细节精致,文本华美,音乐浑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丰富了生态文明、文旅、现实题材等主题类纪录片的影像图景,是广西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为全国人民奉献的又一部高水准纪录片作品。”

  从桂林走向世界

  与会专家认为,作为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刻时代意义的纪录片,《漓江》应该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向世界讲述美丽中国的动人故事,传播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

  桂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蒋育亮表示,自己是地道的桂林人,生活在漓江边几十年,时刻触摸漓江、感受漓江。这次看完《漓江》后既惊讶又震撼,对熟悉的漓江有了全新的认知。“它应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走出国门。”

  《光明日报》主任记者牛梦笛认为,广西的纪录片在实现走向东盟和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广西深耕东盟地区,承载着对东盟的国际传播使命,应使国家间媒体合作更加紧密。她提出,为了提高国际传播的触达率,纪录片在短视频垂类传播上可以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参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打造“跟着纪录片去旅行”,以实现更有效的内容触达。

  张雅欣提到,《漓江》在国际传播中体现出了重要的构建共识的功能,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都需要在文化符号的创新性阐释上与时俱进,《漓江》的出现就是一次令人兴奋的尝试。

  据介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纪录频道目前计划将《漓江》译制成英文版本,向全球观众播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广西广播电视台计划将《漓江》译制成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等版本,在东盟国家主流媒体播出,向世界讲述美丽中国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