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为何愿用两年与作者共同耕耘一部作品
《月光妈妈》诞生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04
阅读《月光妈妈》这本书时,讲述张桂梅老师事迹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正在热播。这部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英模剧”,以其有烟火气的情感表达,突破了“高大上”“伟光正”的创作窠臼,在年轻群体中不断“出圈”。读完《月光妈妈》,亦有同感。书中创新性地以受资助孩子的视角,讲述他们心目中无私奉献的“月光妈妈”及其爱心助学团队的故事,那些真诚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教育的力量得以具象化。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经深入采访得知,从提出选题到创作完成,作者袁敏和江西教育出版社一起携手奋斗了近两年时间。其中的酸甜苦辣,现在她们回忆起来,仍是感慨万千。
一个临时起意的提议
“这个选题来自一个临时起意的提议。”《月光妈妈》的责任编辑之一刘军娣向记者如此讲道。
2022年10月的一天,江西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桂梅带着刘军娣和同事去杭州拜访作家袁敏。那是她第一次见到袁敏。大家畅聊了一上午,虽然很投机,但囿于种种原因,没有达成合作意向。有一刻,她们甚至都以为,这次注定要无功而返了。转机出现在下午桂梅和袁敏深入聊起“教育”话题时。
“您为什么关注中国的乡村教育发展?”“除了《燃灯者》《巴大叔和他的孩子们》,您还创作了哪些同题材作品?是否已签约?”
……倾听了近一天下来,袁敏作为作家的那部分形象,渐渐在刘军娣心中立体起来——身为巴金先生女儿李小林的知交好友,她深受二位的影响:持续地关注中国乡村教育,醉心于采写真正具有教育情怀和奉献精神的典型人物,善于捕捉真实感人的故事……
当袁敏说到自己受李小林的邀请,在《收获》上开辟教育专栏,采写的人物中有两位正是已出版的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原型时,桂梅敏锐地打听起了先后在四川丹巴和青海直亥援建两所希望小学,并带领爱心助学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地为边远藏地雪域高原的孩子们无私奉献爱心的“月光妈妈”的去向。
说到“月光妈妈”,袁敏动情地讲起了她和被资助的孩子们之间双向奔赴的故事。
“别看她外表是个柔柔弱弱的女子,但这件事她一做就是十几年。不论她个人遇到什么困难,事业遭遇了怎样的挫折,只要一见到雪山脚下的那些孩子,她就都好了。到现在,最早被资助的那些孩子,都已经长大了,他们一个个走出大山,有的当了医生,有的成了护士,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成了作家、人民警察……”
听到这里,刘军娣无意识地插了一嘴:“袁老师,我们有没有可能邀请您写写那些已经长大的藏地孩子和‘月光妈妈’之间的故事呢?”
“哎,这个可以!”袁敏爽快地答应。那一刻,刘军娣心里既欣喜又慌张。欣喜的是,这个临时起意的提议,当即得到了作家的同意;慌张的是,这个选题的双效价值几何,当时的她心里没底,可是,话已经“不知天高地厚地说出来了”。
这时候,桂梅面带欣喜,对刘军娣投来了一个鼓励的眼神,这让她内心的慌张瞬间消逝。接下来,所有的对话都围绕这个方向开展。当天,双方就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甚至连前往四川丹巴采风的时间都商定好了。
一年零十个月的共同努力
采访、创作,历经一年零十个月。刘军娣说,通过这段时间的沟通和交流,作家和编辑之间的关系,走过了三个阶段:从有默契的朋友,到可以放心把后背交给彼此的战友,最后成为心意相通的知交。
第一阶段,探讨书名、选材及作品基调等。合作意向进一步确定后,社长熊炽、总编辑桂梅齐心谋划,带领编辑团队和袁敏共同探讨书名、素材的取舍及作品的基调……原本以为,这个阶段难免有分歧甚至争锋,结果却出乎意料的默契。关于书名,一致选择了“月光妈妈”;关于所要采访、书写的主要人物的选取,也不约而同地表示,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避免脸谱化;关于作品的基调,一致认为,要立足党和国家及爱心人士对边地孩子受教育、藏地少年追梦的关注,注重挖掘“月光妈妈”对不同的孩子的精神引领,展现超越血缘、民族的母爱的力量与个人奋斗的可贵。
第二阶段,共同深入藏地寻访,相互扶持完成素材采集。这是非常考验编辑、作家脚力、脑力及耐力的阶段。因为要寻访的都是雪域高原的孩子,高海拔地区对身体的考验颇大。“丹巴山路险恶,车子盘上巴朗山的那几分钟,她们刚体验完什么叫天旋地转,还没吐明白,立马又感受了一把什么叫头痛欲裂、两眼一抹黑。”回忆起采访之路,刘军娣仍记忆犹新。
除了共同寻访,编辑团队还协助整理了采访录音和人物原型“月光妈妈”的讲述及其在微博上记录的十几年的爱心之路。
刘军娣说,一开始她们试图“走捷径”通过软件将录音转成文字,但是没想到受访孩子家长绝大多数都不会讲汉语,编辑团队只能老老实实一秒一秒听过去,再校对、调格式……
责任编辑之一官结影,一人扛下了整理“月光妈妈”十几年的微博记录的工作,一条一条截图,同时复制好文字版,存好图片,再插入文档中……说起当时的工作,官结影打趣道:“我感觉自己像个八卦狂,把人家的微博搜了个底朝天。”
据悉,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编辑团队协助整理了近40万字的素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第三阶段,编辑强化服务意识,为作家创作分忧。在袁敏创作的过程中,编辑团队积极发挥服务能动性。得知作者希望编辑协助将视频旁白整理成文字版,用来充实创作素材,无论是深夜还是出差途中,只要看到消息,编辑团队都会立即想办法动手整理,并第一时间把内容发给作家。她们说,一切都是为了创作的顺利推进。
沉住气打磨每一个环节
虽然编辑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整理、疏通《月光妈妈》纯文字版书稿和遴选照片的那几个月,刘军娣和她的编辑小伙伴们心无旁骛,只此一事,本着“书稿质量第一”的原则,沉住气打磨每一个环节。
作家提交初稿是在2023年8月底,纯文字版,近28万字。
第一次审读全稿时,最令编辑们感到困惑的有两点:一是整部书稿时间跨度较大,有些篇目中的情节略显跳跃,有的篇目与篇目之间的时间不清晰;二是一些人物和事件在前后篇目中重复出现,致使初稿有一定程度的冗余感。
在征得作者同意,综合社领导和编辑部意见与想法后,刘军娣厘清时间轴,梳理出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执掌《江南》杂志时,举办“少年追梦”文学行动暨征文大赛的初衷及由此认识的那些孩子;另一条是“月光妈妈”及其爱心助学团队资助雪域高原孩子求学,陪伴他们成长的14年路程。作者和“月光妈妈”的爱心,交汇于2011年——“月光妈妈”鼓励受资助的孩子们积极投稿,作者和编辑团队也为边地孩子尽可能地创造平台。准确的时间轴、清晰的线索,让《月光妈妈》既有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又具有小说的脉络感与感染力。
在梳理书稿过程中,对于如何选择图片,刘军娣脑海中的思路也逐渐清晰——最好受资助孩子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照片各有一张,同时具有一定的藏族特色。这个阶段,她不停地向“月光妈妈”索要照片。有的时候,苦苦寻找的照片根本没有。因为一直以来,“月光妈妈”每次去看孩子,心思全在发放物资,跟孩子交流、谈理想上,根本顾不上拍照。
在当今快节奏的工作中,出版社为什么愿意用两年时间与作者共同耕耘一部作品?刘军娣说,因为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鲜活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好故事,这样的作品没有理由不坚守。
作家袁敏也给足了她们信心。她年逾古稀,仍数次深入雪域高原,克服语言不畅通、信号断断续续、身体不适,耐心地一点一点挖掘、了解,走进人物内心,让他们敞开心扉……“文如其人,我们坚信这样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是真挚的、感人的,是值得期待的!”
此外,社长熊炽和总编辑桂梅一直向编辑团队强调:好选题可遇不可求,遇到就要珍惜;好的作品是打磨出来的;做书不要求多,要力求做一本成一本!这让参与编辑出版这本书的每一位编辑都愿意坚守。
“我想,这就是出版常说的‘传帮带’。最好的传承,不在单一的论道中,更在这样扎扎实实的实践中。”刘军娣如此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