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做书的过程和种地很像
时间:2024-10-28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崖边农事:二十四节气里的村庄》,将中国古老的时间智慧二十四节气和西北农事巧妙结合,自2024年6月面世以来受到读者喜爱,入选2024年7月“中国好书”。作者阎海军笔下的故乡崖边村以及他笔端心底对于农业的关注,也一再令中国的乡村进入我们的视野和话题中。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我非常想讲讲这本书的诞生过程。
选题来自崖边故事
《崖边农事》的选题,还得从《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一书说起。《崖边报告》一书于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崖边这个位于甘肃定西的村庄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仅因为它地处西海固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干旱贫瘠的自然环境,获得全国的帮扶,更因为阎海军所书写的乡土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激发了大家对于乡村问题的沉思。
由此,崖边这样一个渭水流域的西北村庄就突破了地理上的概念,从黄土高原上普通的小村庄,成为承载着乡土中国变迁的几代人的记忆、文化和生活模式的一个鲜活例证。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王立刚一直与《崖边报告》作者阎海军保持着深入交流,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用阎海军的话来说,是像兄弟姐妹一样诚挚的情谊。因为同样的关切点,《崖边农事》最终确定了选题,纳入北京大学出版社大众出版中心的启笛书系,分列“在野篇”。在野,是在田野中,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为现代生活注入一些活力。
王立刚将这本书稿的具体编辑工作交到我手上时,我感到高兴的同时更觉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高兴的是,我与作者同是“80后”,此前我对节气文化的书就很关注,这个选题将二十四节气与一个西北村庄的农事结合起来,进而讲述一百年内三代人的农耕纠葛,这个角度是我感兴趣的。但我没有乡村生活经验,对于农事本身几乎一无所知,这个选题关于农业的思考和对于农事的抢救式记录吸引着我。
随着编辑工作的进展,跟随作者笔下沉静克制的二十四节气的记录,我不仅再次熟悉和确认了西北大地上的村落、作物、民俗,对于农事的艰辛有了直观的认知,还随着《崖边农事》的节奏关心崖边的庄稼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人与土地的故事。
以时间的方式出发
2022年,阎海军《崖边农事》的写作正式开启。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一整年的每个节气都在村庄度过,和父亲兄长一起劳作,重拾自己少年时的种地技艺。从第一个节气立春开始,西北大地在祭祖、贴对联、开门的爆竹声、耍社火的热闹中开启了新的一年,同时意味着农闲的结束。此后一整年,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业生产,作者也重新熟悉农具的使用、物候的把握、作物的特性,把自己从一个童年时期充当劳动配角的角色,主动转换成农事劳动的主角。与此同时,他像之前在《陇中手艺》中走访和记录那些古老手艺人一样,收集村庄里种田“老把式”关于农业的传统技术和记忆,听他们侃侃而谈庄稼和村庄,把种地这一技艺用心记录下来。
《崖边农事》一书着重强调的是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农业的内涵远不止于耕种,它蕴含着对自然的观察、对时机的把握、对生命的敬畏与顺应。每一个节气的到来,在大自然细微变化的昭示和催促下,农民都需要根据气候、土壤和作物的状态进行相应调整,一刻也不敢耽误与懈怠。实际上,农事是苦的,而且必须诚实地按照时间的方式出发,在对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几乎每一样农活,都在教人沉稳”。做书的过程和种地很像,不能急也不能慢。此书编辑的过程经历了两轮图片筛选和补充,配图严格按照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和作物生长情况,因此,每个节气到来之前,作者和编辑都带着各自的任务意识,像农民抢农时的节奏一样,反复进行沟通,希望能把一粒籽实饱满的“粮食”呈现给读者。
一本好书的最终出版,无疑都是集体智慧的呈现。编辑部特别重视每一本书的整体设计,邀请字体设计师陈帅慧为《崖边农事》的每个节气设计章头字体:“雨水”积肥,章头字体中的雨点是圆锥形的粪堆,谷雨播种蕴藏着大豆独特的播种技巧,于是一个播种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立夏是种植糜子和土豆的时节,邻村的社戏也在这个时候开唱……这些乡村生活的具象化呈现,落谷有声,给读者带来关于农事最直观的感受。
著名书籍设计师、“最美的书”得主潘焰荣为这本书设计了封面,用数字24来还原“80后”记忆中家家户户都有的日历,同时选用和土地颜色接近的黄绿色粗粝纸张来还原朴实的乡村生活。种地的过程是苦不堪言的,时间的果实却是甜的,写作是这样,一本书的出版也是这样,打磨的过程固然艰辛,却让一本书的气质从模糊到清晰。
作品的不断延续
《崖边报告》刚出版时,经常有读者将崖边解读为危险的意思,作者和编辑都要先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进行说明。到了《崖边农事》,读者已经对作者笔下的崖边村有了准确定位。实际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对于传统技艺与记忆,如果不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确实是危险的。
在年轻读者对非虚构写作的兴趣显著增加的当下,重返乡野,从事劳作,可以从精神层面让个体获得一种更接地气的生命体验。与此同时,以重返的视角发现日常,用自己的方式与乡村相遇,思考和书写现实,也是出版社期待经由《崖边农事》的出版传递给读者的一种关注。
阎海军在《崖边农事》一书的后记中提到,对故乡的叙事每次抒写相隔十年,他还想为故乡崖边写一部书稿,是关于故乡的人,第三部书稿的诞生将是知天命阶段,是为崖边三部曲。2024新疆书展上,阎海军带着《崖边农事》一书,向关注乡村问题的年轻读者发出了一次感受乡村节奏的诚挚邀请,希望更多致力于乡土研究、乡村建设、乡村艺术的学者、作家、记者和实践者等能够深入农村,创造关于乡村的新文艺。
近期和阎海军联系,他正在筹备一个关于二十四节气农事的展览,打算在刚刚翻新的崖边艺舍,以展览的形式还原和再现乡村生活和农事的细节。从一本书到一个展览,这种把自己浸泡在时间中的实验,像一棵生长在黄土塬上的庄稼,经历了四季,从土地中生长出实干与坚持,这种富有生命力和生长性的写作,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