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浙江嘉兴市南湖区委宣传部、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号角》图书分享会——
传递红色印刷中的初心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24
“初心的力量、信仰的光芒,只有伴随一个个经典的红色故事或者印迹,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弘扬。”10月17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委宣传部、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新华荐书·澎湃中国红书单”(第一季)入选图书《号角——红色印刷记忆》图书分享会上,该书作者、中国国家版本馆副馆长李英与读者共同回顾红色印刷历史,分享红色印刷轶事。
峥嵘岁月,
印刷机里诞生精神子弹
嘉兴是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见证了“红船精神”的发轫。《号角》正是一本还原中国共产党人在烽火硝烟年代,因时应势开展形式多样新闻出版印刷工作战斗场景的书。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讲述红色故事?怎样用印刷物讲好红色故事?这是李英一直在深深思索的两个问题。
在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印刷机印出的书、报、刊、传单等,是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主张的有力武器,是冲破敌人心理防线的呼啸子弹,是唤醒民族、鼓舞士气的嘹亮号角,也是加强党的建设、教育党员的优秀读本。“编撰本书的初心就是要让红色印刷文物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让红色印记、红色记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让历史变得鲜活。”李英表示。
在烽火连天、枪林弹雨中,中国新闻出版印刷战线的仁人志士们满怀爱国情、报国志,在党的领导下,一手拿枪一手刷墨,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翻开《号角》一书,那峥嵘岁月便展现在眼前,硝烟弥漫的战场便鲜活起来:号角嘹亮、铅字上膛、印机怒吼、油墨喷香,“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紧随部队的印刷厂为前线制造着精神子弹;一份份报刊阐释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与理想,一张张传单讲述着服务人民的政策主张,一册册图书彰显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红色文物,
见证印刷技术发展进步
从偏僻乡村到中心城市,从区域印刷到全国发行,从油印、石印到铅印、胶印,从马兰纸、土草纸到新闻纸、道林纸……一个个“红人”、一件件“红事”、一册册“红书”,组成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红色印刷”诗篇。
李英谈道,自己在写作时,在文物的选择上,标志性、真实性和稀少性是着重考量的3个标准,“这3个标准是为读者呈现出一部真实、生动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印刷史的基础。”红色印刷不仅承载着革命的记忆,也见证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历史文物能够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李英向读者展示了3件在《号角》中提及的红色文物。其中有一份1934年3月8日第159期《红色中华》报,内容几乎全是谈粮食收集运输问题,反映了当时苏区艰苦卓绝的生产生活环境。当时,国民党对苏区实施了严酷的经济封锁,苏区不仅粮食缺乏,连印刷物资也极度匮乏。虽然印刷厂配备了铸字设备,但常常因为铜字模和铅条的缺乏,出现大字小字混用、繁体简体混排的现象。就连当天的《红色中华》报头版的标题中都出现了错别字——江西瑞金的“金”字被替换为“京”字。这并非粗心大意造成的,而是物资匮乏下的无奈之举。这份珍贵的残报,是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财富,时刻警醒我们要铭记红色历史。
嘉兴市南湖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金静表示,《号角》是一部以红色印刷文物为载体,生动讲述红色印刷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红色读物。该书的出版正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写照。
江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王一木表示,《号角》是近年来江西人民出版社红色主题出版和红色主题阅读方面的代表性精品图书,是中国红色印刷史、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史的一个缩影。该社将始终秉持“为人民出好书”的初心使命,聚焦主题出版,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出版更多精品图书。
“这本书让人们在红色故事中淬炼灵魂,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中国印刷博物馆原副馆长魏志刚说,《号角》记述了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印刷工作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同步同行,记录时代变迁、推动社会进步的历程。这段苦难孕育伟大的历程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得以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