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华社推出纪录片《扬声》
既是对谈 也是记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22
“终点指引方向,但抵达并不是全部答案,上下求索的过程,亦是行路漫漫的意义。”这是纪录片《扬声》先导片中的一段话。8月15日起,新华社推出纪录片《扬声》,新华社记者张扬对话十二行家,展现不同行业“行动派”的日常,体验式的采访、温和亲切的谈话、精致的制作,共同造就了一档受到好评的节目。
体验式采访展现鲜为人知人物故事
有被媒体关注和大量报道的人物,如航天员桂海潮、“与辉同行”负责人董宇辉、演员易烊千玺、《流浪地球3》导演郭帆、《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视频博主“何同学”等,也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西双版纳“种雨林”的建设者们以及反诈民警、宠物医生等,这是《扬声》系列纪录片中的主要受访人。在视频中,张扬用体验式采访的方式,呈现了不同行业从业者的辛苦与各自的乐趣。
采访桂海潮时,张扬体验了飞行员的日常体训,还在模拟仓里体验了飞行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手动交会对接的难度,她还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探访了正在研制的机械手,并尝试和机械手握手。在体验的过程中,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对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高要求,并展示了众多幕后工作者为航天事业提供的支持。
在采访董宇辉时,张扬则跟随董宇辉到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的外景直播现场,目睹了直播现场出现的一系列突发且紧急的问题,包括音响没有时间调试,以及风太大无法设置遮阳板,导致主播面对镜头需要戴墨镜等问题,展现出作为团队负责人的董宇辉需要处理众多突发问题的日常。张扬还体验了选品会,并在选品会上提出了“为什么要卖农产品”的问题,引出了接下来董宇辉为何要关注农产品以及作为创业者面对的管理方面的新挑战等内容。
张扬在视频中展现的这些体验内容,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受访者的真实工作状态,让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受访者,理解对谈中受访者所说的话。
“辛辣”提问表达媒体导向力量
在《扬声》纪录片的评论区,许多观众对张扬留下好评,其中一条热门评论说:“直击问题本质,但语气都是善意而温和的。”
的确,《扬声》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都不回避受访人的“痛点”问题,有时问题提出后,视频中还会保留受访人沉思或停顿的画面,但这些略显“辛辣”的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受访人说出更深层次的内心所想。
在采访冯骥时,冯骥提到自己凭借玩游戏的经历进入游戏行业工作,张扬则问他进入游戏行业是“鱼儿游向了大海还是发现这个工作和想的一点也不一样?”冯骥听到这个问题,头向后仰,叹了口气,谈到自己刚刚进入游戏领域时,会被要求做一些他自己不太认可的东西,这让他甚至感到愤怒,但有过更多项目经历后,会发现即便是那些自己瞧不上的东西,真的去做也不简单。张扬还问到冯骥如何判断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冯骥回答:“其实人往往最后喜爱的东西一定是自己更容易获得正反馈的东西,所以真正要问的不是你爱什么,应该是你擅长什么。”在播放这一问答时,弹幕出现了很多评论,有的网友评价“说得太对了”“记者问得好”,表明这一问答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在采访易烊千玺时,张扬问道:“成为演员之前的身份可以定义为一个偶像吗?”易烊千玺回答,他觉得应该定义为艺人的身份。紧接着,张扬问他是否会受到质疑。易烊千玺则提到自己曾经听到导演和监制电话讨论要不要换成另一个男演员来演。这些问题,体现出节目设置问题时的深度思考,也表达出媒体引导受众的目的。
《扬声》的选题往往不仅追求热度,也注重深度,张扬与受访者之间精彩的问答,为节目好看奠定了基础。配合颇具质感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配乐,让《扬声》不只是一档访谈节目,也是一部具有艺术美感的纪录片,和以往的新闻访谈节目有着明显的不同。
更为值得讨论的是,《扬声》中受访人所属领域不同,但有着一以贯之的主题,便是其海报中所写的“行动亦是答案”。
当下社会,焦虑和迷茫的情绪蔓延,不少人尤其是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也崇尚“躺平”。《扬声》在采访受访人时,会向其提出如果遇到质疑和困难该如何面对的问题,从受访人的回答中,观众也会体会到,原来工作做出如此成绩的人也曾经像自己一样经历过失落和迷茫,但是不停下探索的脚步,还是会找到解题的方向。
此外,这部纪录片也在向观众努力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桂海潮说,航天员往往能站到台前被大家看到,但其实航天事业中更多的人是在背后,默默地干着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经常用一句话来形容航天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很多人做了伟大、有影响力的事业,但是他们的名字不一定被大众知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些话语,对于观众正确看待名利,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可以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