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坚守与探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22
《西湖》创刊初期
1958年,为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综合性文艺月刊《西湖》被列入了出版计划之中,并以《杭州文艺》这一刊名,出版了3期试刊。1959年1月,正式定名的《西湖》杂志。在“文化大革命”中,《西湖》相继改名为《革命文艺》《群众演唱》,主要发表剧本、曲艺、歌曲及诗歌。1974年10月,由《群众演唱》易名而来的综合性文艺月刊《杭州文艺》正式复刊,1978年10月,《杭州文艺》复名为《西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全国恢复较早的一批文艺杂志,《西湖》很快捕捉到整个社会的阅读处于极度饥渴状态的信息,很快应和着当代文坛“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创作思潮,以文坛漫记、传记文学、访问记等形式承担起了文学界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许多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得奖。1984年,杭州市文联开始恢复活动并召开市二次文代会。随后,《西湖》参与策划了“寻根文学”会议。这次会议后,《西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掘一批在杭州的“五四时期”老作家:最早新诗社团“湖畔诗人”汪静之、鲁迅战友黄源、蒋光慈夫人吴似鸿,在上海的柯灵、郁达夫夫人王映霞……让他们的回忆文章在《西湖》重新和读者见面,我们戏称这件事为发掘“出土文物”。
如黄源先生,《西湖》最早发表了他介绍与鲁迅之间39封通信的难忘往事,叙述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弥足珍贵的时代记录。再如蒋光慈夫人吴似鸿,《西湖》的编辑专程去绍兴乡下拜访她,并连载了她的回忆录,资料弥足珍贵,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这些回忆录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
余华的处女作短篇小说《第一宿舍》发表在1983年第1期的《西湖》杂志,接着当年第8期又发表了他的《“威尼斯”牙齿店》。彼时,《西湖》还连载了宋兆霖教授翻译的《东方列车谋杀案》、陈浩翻译的《山口百惠的回忆录》。没想到这些翻译作品一经连载,刊物的销售量猛然大增,零售报刊摊上,《西湖》常常被一抢而空。
这么一来,《西湖》的发行量从原来的几千本,一下子猛增到几万本,最后到了10万本,成为浙江文学的重要园地。
《西湖》的两次“变脸”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国内许多文学期刊发行量萎缩,一些文学杂志纷纷改弦易辙,绝大多数刊物则积极设法寻求突围转型。面对中国纯文学期刊遭遇的困境,《西湖》也开始了第一次“变脸”,从1993年1月号起改为双月刊,并向文化类刊物靠拢,增加了通俗的内容。从1996年1月号起,又恢复为纯文学刊物。经历了第一次“变脸”之痛的《西湖》,开始以培养小说新人为主导,对增强刊物的凝聚力和文学性进行了积极探索。
此外,《西湖》举办的笔会传统,多年来已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积累,直接介入了作家的创作过程,为作家提供了深入而实际的帮助。笔会以讲课、辅导、改稿、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都吸引一批青年作家携带他们的新作参加,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2002年9月,《西湖》更名为《鸭嘴兽》杂志,这是一份介于纯粹生活时尚型与学问型之间的文化休闲类杂志。更名后的《鸭嘴兽》,仅出版了7期,到2003年3月就已艰难前行,可谓是好景不长。其时,有众多读者反映,“觉得杭州这样一个文化名城没有文学杂志不像样子”。于是,在杭州市委宣传部的关心下,要求《鸭嘴兽》由原社会文化类刊物,逐步调整为纯文学刊物。重新启用《西湖》刊名,并继续秉承“建构西湖文学品位、提升吴越人文精神”的一贯办刊方针,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和观照了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生活。
再次复名以来的《西湖》
恢复纯文学气质的《西湖》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杂志以培养文学新人、建设文学队伍、推动杭州乃至浙江省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事业的发展为己任。知名作家嵇亦工担任新版《西湖》主编后,即在杭州举行了短篇小说研讨会,与会者有《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冯敏,评论家贺仲明,小说家海飞、俞梁波等30余人参加。与会者们认为,当代短篇小说创作需要革新,无论文本与形式,要寻找永恒的美。与会者还指出,新锐作家们要练好基本功,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精心打磨每一篇小说。《西湖》杂志从1959年1月创刊至今,已走过六十五载值得回忆的美好岁月,也历经了无数难以忘怀的风雨沧桑。
《西湖》仅仅是一本市级刊物,一般来讲,刊发一些本地作者的稿件,穿插一点无关痛痒的文坛花絮,也就算是完成一本地方刊物的使命了。然而,每一个阅读过《西湖》的读者都会发现,近年来的《西湖》已经在有限的平台上书写着越来越多的无限。像徐则臣、李浩、曹寇、袁远、东君、吕不、李红旗、石一枫、何丽萍、柳营、方格子、孔亚雷、俞梁波、笛安、张静、文珍、海飞、娜彧、朱个、马小淘、祁媛、双雪涛、张惠雯、旧海棠、胡迁、郭爽、王苏辛、赵挺这些人曾先后出现在新锐栏目上,现在这些人中有的已经是当下重要的作家了,他们的成长和《西湖》的努力也是有关系的。
今天的《西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一方面努力发表好作品,保证刊物的质量;一方面培育新人,强化自己的造血功能。全体《西湖》人,乃至杭州的文化人有责任,也有能力把它办成一份与浙江文化大省地位相适应,与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相符合的纯文学刊物,争创全国一流杂志,使这份与美丽西湖同名的月刊,真正成为一本吴越文化的现代读本,真正成为一张锦绣江南的文学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