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学习领导艺术

作者:刘敬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22

  红军中有一副对联: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这种新型的官兵关系,是红军区别于旧军队,比旧军队有更强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这是《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的领导艺术》一书中,讲毛泽东怎么解决井冈山军民吃饭问题时的相关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作为领导者,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敢于创新;具有平等意识,严格自律,率先垂范,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

  毛泽东没有专门学过军事、没有进过军事院校,他怎么把队伍团结起来,面对敌人的“会剿”,是怎么站稳脚跟的?朱毛会师后,毛泽东是怎么把两支队伍团结在一起的,具体进行了哪些人事安排?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毛泽东是怎么处理的?

  上面的一系列问题,是艰苦斗争环境中必须解决的,让我对这本书有强烈的好奇心。读完该书后,感觉自己的内心如同干涸的土地接受了雨露的滋润,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领导艺术是领导能力的缩影,是领导者智慧、学识、胆略、经验、作风、品格、方法的综合体现。领导艺术与工作方法有关,工作方法的运用本身就体现出艺术性,同时,与工作方法相比,领导艺术具有创造性、灵活性、综合性等鲜明特点。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得到生动体现,具有研究的价值。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制定政策时,首先要解决生死存亡的问题。不解决具体问题,红军就很容易被消灭,星星之火就难以燎原。这就意味着,毛泽东的领导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是现实问题倒逼出来的。毛泽东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是容不得半点形式主义或者花拳绣腿的。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通读此书,我感受到,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发挥,一是为了生存,让井冈山根据地在“围剿”中生存下来;二是为了能够发展,将革命推向全国。围绕这个根本的问题,作者总结出“上井冈山的智慧、建井冈山的智慧、守井冈山的智慧、下井冈山的智慧”,是有一定价值的。

  在领导力的发挥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领导要有预见性、洞察力。毛泽东在谈到什么叫领导时,形象地比喻:“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也就是说,领导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内在的规律性。毛泽东在上井冈山之前,就看到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发现了农民中蕴含的无穷力量,才有了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井冈山。这看似寻常的举动,在当时是不被认可的。苏联搞城市暴动的革命思路,在很多领导人脑海里根深蒂固。毛泽东、朱德等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根据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案例,是他深刻洞察力的生动体现,展现出一位战略家高瞻远瞩、预见未来的认知能力,这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政治学中把有个人魅力的领导人称为克里斯马型的领袖。在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毫无疑问是克里斯马型领袖的典型代表。在书中看到,毛泽东亲自交代上山改造王佐部队的何长工:“这些人重义气、要面子,自尊心强、疑心很重,同他们打交道,一方面要策略灵活,一方面要坦诚相待,改造工作既不能缓,又不能急。”“是说服,还是压服,两种办法,两个前途。”对王佐部队的改造中,何长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第一步,做到“爱其所爱”,先接近王佐的亲人,向他们宣传革命的道理,取得他们的信任,间接影响到了王佐;第二步,做到“恨其所恨”,王佐最恨的是反动武装尹道一,何长工就率工农革命军一部,与王佐部一起设下埋伏,重创尹道一部,并当场杀死尹道一。袁文才佩服毛泽东,他对人说:“毛委员的带兵经验真神,我服了他。这一辈子跟定他了!”王佐表示:“从此之后,我王佐就跟定了共产党,你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刀山火海也不含糊!”毛泽东的领导智慧和艺术,使他具有非同一般的个人魅力,从而将不同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又比如,在井冈山上,毛泽东以身作则,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让从国民党军投诚过来的毕占云、张威刮目相看、心生敬意。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他们俩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该书以详细的史料、大量的案例、细致的分析、生动的语言,将毛泽东在井冈山的这段历史展现给读者,并从中总结出具体的领导方法和智慧,堪称是生动的领导力教材,值得一读!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