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读书人

作者:肖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09

  我心目中真正的、地道的读书人其实是这样的:“每天都有写作,时常还能发表,偶尔确有洞见,一直都在成长”。如果一个人只阅读而不写作,就算不上一个完完全全、彻头彻尾的读书人。如果我们确信自己是阅读滋养了我们的精神与心智,如果我们确信自己是有见识与智慧的,那我们就应该充分表达出来与人分享。

  一个读书人,自然读过许多的书,包括各种题材、各种体裁、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文章。因此,他应该发展出了对于文章的很好的鉴赏力——每当他读到一篇作品,从立意到选材,从叙事到议论,从文体到修辞,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都能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与判断:好或者不够好。一个人倘若没有这种鉴赏力,不仅做不好学问,恐怕能很好地胜任的工作也很有限。一个对文章有很好的鉴赏力的人,他对自己的文字大抵也会有基本客观的评价。如果他觉得自己的表达还不错,他的成就感、充实感、自我的认同感、自豪感、愉悦感都会比较好。而所有的这些,都会推高其幸福感。可见,一个人能够写好文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人们十分熟悉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现在都不在对其肯定与推崇的意义上引用,因为它“有毒”,即太过虚妄,陈义过高。这四条,做到哪一条都不容易,甚至都不可能,很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痴人说梦的味道。可它总为一些肤浅的人津津乐道,其实这也不排除给自己的脸上贴金的嫌疑。

  我估计有人看到我觉得自己似乎比张载更“高明”,肯定要义愤填膺地骂道:“你不知天高地厚……”。其实,张载也不过就是一位读书人,他读的书不会比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读书人更多,更何况他读的书无非“经史子集”,都是些同质性质的东西,不像我们可以读到古今中外包括世界各地杰出人物著的书。至于走过的地方,北宋那个时代即使游历最广的人,无论从点的数量、面积的大小还是旅途的长度来算,都远不及我十分之一。时代一直在进步,尤其是近两三百年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我们比古人更有见识,更有判断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道理一定要厚古薄今。我相信人类文明在持续不断地进步,尽管在某一时期会有暂时的停滞与倒退。

  今天我试着提出的“一个完整的读书人”的标准,倒是可以作为一个有价值的讨论文本:“每天都有写作,时常还能发表,偶尔确有洞见,一直都在成长”。这四点比较务实:每天都有写作,但并不要求一定要写多少,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坚持写作可以促进观察、感悟、阅读、思考、积累与提升。发表,就是向公众开放,就是代表着正式的且负责任的表达。在公众号、朋友圈中公开的文字都可以算发表,并非一定要在报刊上。发表有助于增进人们的分享与交流,也有助于社会的创新与进步。洞见难得,偶尔有之就很了不起。洞见不易,它是长期探索与积累的产物——所有的神思妙想都因为厚积薄发,所有的灵光乍现都缘于久久为功。人生最美的姿态是持续不断地成长。写作,发表,洞见,既可以是成长的动力,也可以是成长的确证与表征。这也是读书人只要肯努力就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