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国庆消费“热辣滚烫”

作者:《新民晚报》记者 张钰芸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08

  长假之前,不是计划出游的详细行程,而是预报假期里的发稿计划,应该是很多记者的常态。今年的国庆假期,我也不例外。心里装着选题,出现在亲朋好友的聚餐中,行走在摩肩接踵的商圈里,做一个多问几句、多跑几家、多写几个鲜活场景的假日经济记录者。

  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这就是新闻人的人生行迹。世界瞬息万变,记者的角色功能不变:永远在路上的行者。

  节前两三天,刚刚交了本报策划的国庆特刊稿件,又收到了盘点假期里鲜活新闻的要求。但对跑了数年商业新闻的我来说,节假日=消费旺季=新闻旺季,这时候不产出点什么,肯定说不过去。

  “乐·上海”服务消费券刚刚发了第一轮第一次,第二次恰在国庆假期里。节前开了一大波新商场,首店新品肯定是关注度很高的“引流神器”。梧桐树下的city walk早已成为上海特色,时髦男女会不会逛进整修一新的生鲜集市,体验海派特色的城市生活?还有第七届进博会在10月5日迎来开幕倒计时30天,迎接盛会的“氛围稿”也要在此时准点上版……

  结合前段时间的采访情况,一大把假日选题从脑海中冒了出来,梳理之后形成了一张时刻表。从表上的刊发时间来倒推我的采访安排,就是清晰明了的假日加班计划。一年365天,新闻永远在发生,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更不能因为假期而偃旗息鼓。我想这是所有记者的职业操守。

  跑商业消费的记者是挺幸福的。我们常常自我调侃,为了了解最新的消费市场动态,可以在工作时间光明正大地“逛街”。那么,在节假日里,是不是也逛着街就把采访完成了?也对,也不对。

  要捕捉国庆消费市场“热辣滚烫”的新现象、新业态、新模式,必须走到一线去。赶在国庆节前一天,我提前约好几家首店的负责人,一路从淮海路逛到了南京路。中西合璧的瓷器,跨界联名的周边,异域风情的美食……只有去现场聊天,去了解设计的理念、背后的故事,才能感受到这些消费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信心,才能写出生动活泼的经济报道。

  假期里,我同样带着任务奔走在申城的消费图景中。一张小小消费券,把假日里的消费热情搅动得有多高涨?让商家说、让市民说,用自己的眼睛看、嘴巴问,都好过坐在家里等待一串简单的统计数据发来。

  投资、消费、出口,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近年来,上海以“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等节庆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不断优化丰富消费供给,完善以强大的新供给激活引领满足创造消费新需求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

  而作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95岁的《新民晚报》始终要把接地气、贴民生的报道送到老百姓的家中。因此,面对经济话题,用生动鲜活的现场来呈现,更能让我们的受众感同身受,也能让经济新闻春风化雨般地落入民众的心田。

  这些报道从何而来?我想这就是记者的职责和价值。不分寒暑,无论假期,新闻人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四力”,在基层一线撷取最鲜活的素材,发掘最真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