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港”去做“海”“渔”文章

作者:辽宁大连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方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08

  10月3日,方亮在辽宁大连金普新区董家沟西寺沟停泊点采访。


  晨曦微露,解缆扬帆,这里是千帆竞发的起航之地;夕阳西下,波光粼粼,这里是千舟归航的温馨港湾。

  黄渤海之滨,如今是国家级新区的辽宁大连金普新区,历经多年发展,早已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城区。“海”,始终是这里的依托与优势,也上演着从“鱼”到“渔”的华丽转身。

  做好“海”与“渔”的文章,就必须答好“港”的问题。为了交出一份高分答卷,在举国同庆的“十一”期间,金普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街道各级领导不约而同放弃休息,坚守岗位,深入基层,为全区渔港、渔民服务,为全区渔业发展保驾护航。

  10月3日一早,我随金普新区领导带队的调研组,走进辖区部分渔港和渔船停泊点。此行目的明确:深入了解全区渔业工作现状,特别是基层工作中的难点与痛点,为基层工作人员和渔民排忧解难,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同时,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步入杏树中心渔港,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五星红旗在每艘渔船的桅杆上猎猎作响,与碧海蓝天、渔民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国庆佳节,渔港和渔船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渔民们用简单又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港内,大大小小的渔船错落有致,有的刚刚满载而归,有的则整装待发。调研组一行穿梭其间,与基层工作人员和渔民们谈工作、谈难事、谈对策,悉心聆听他们遇到的问题。

  走在渔港或停泊点,除了国旗、彩带、海风、海景,我还发现,还有不少不经意间展现的“五星”元素。

  一直以来,金普新区致力于打造渔业工作的“五星”品质,这不仅仅是对渔业生产设施的现代化要求,更是对渔业管理、环境保护、渔民福祉、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的全面提升,其渗透在渔业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在金石滩庙上渔港,我还了解到,仅吊装费一项,每年就可为渔港增加收入200多万元,这正是渔业产业升级带来的“真金白银”。

  “政府对俺们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俺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在金石滩河咀子停泊点,一位渔民大哥放下手中的活,跟在调研组后面听了半天,最后发出感慨的同时也不忘“补充”一句:“但海上的日子真是不容易啊。”

  “要尽快研究更加适合金普新区的渔业工作方案,遇到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不行’,要研究怎么能‘行’。”交流中,一个个共性或个性的问题“浮出水面”,调研组一行耐心倾听,不时点头,从他们时而紧锁的眉头中,我也捕捉到了他们的压力与担子。调研组承诺,要将这些问题带回去,认真研究,寻找解决之道。

  渔港的故事不止于此。在调研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市民或独自或结伴乘坐着皮划艇或小船,从渔港出发,向着广阔的海面进发,去体验海钓的乐趣。他们中,有的是资深的钓鱼爱好者,有的是初次体验海钓的新手,但无论身份如何,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随着海风的吹拂,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只留下一串串欢声笑语在海面上回荡。

  他们的笑声,无疑是对金普新区发展、渔业工作的一份“五星”评价。金普新区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海洋生态的保护,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海上场所,在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一天采访下来,我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之中。金普新区对渔业工作的重视、渔民的坚韧与执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切都在金普新区的渔港中得到了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