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共和国75周年礼赞”系列报道

点面结合展现“变化”主题

作者:本报记者 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08

  时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农民日报》于9月4日起推出“共和国75周年礼赞”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分为两个子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农事,支撑大国崛起”系列报道,梳理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农民生活、农村改革、农业开放合作8个领域的大事,从宏观角度展现75年来“三农”人的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第二个主题是“村庄,见证山河巨变”系列报道,选取多个有代表性的乡村,以微观视角,通过一个个村庄发展史,展现农村发展的喜人景象。系列报道策划用心、采访扎实、文字和版面呈现精致且内容十分丰富,用多种方式突出展现了“变化”主题。

  丰富历史细节展现农事国事关系

  在《农民日报》“农事,支撑大国崛起”系列报道中,每一篇报道都用3000多字的篇幅展现“三农”发展的一个维度。

  《餐桌丰盈成寻常》一文分为三个部分:“菜篮子”拎得稳稳的、“肉盘子”装得满满的、“鱼篓子”塞得鼓鼓的,文字内容涉及与居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蔬菜、肉蛋奶、水产方面的农业发展成就。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展现居民饮食越来越丰富的变化,如文中提到:1980年,北京市民刘桂仙与爱人郭培基在胡同里开办悦宾饭店,拿到编号001的第一家个体餐饮工商执照。他们当天买了4只鸭子,做成了香酥鸭、盐水鸭等菜品,没承想来饭馆的人多得堵塞了胡同。个体餐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刺激着畜禽产品的消费。不长的故事,但标志性意义强,且细节丰富,十分生动。

  “农事,支撑大国崛起”的主题,贯穿于系列报道之中,在《对外合作结硕果》一篇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文中提到:1954年年底,苏联援助建立的大型谷物农场——友谊农场在黑龙江省集贤县三道岗落地,中国现代农业机械化从这里起步,精准化农业从这里先行;2012年年初,黑龙江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在俄罗斯建设的“新友谊农场”正式成立,当年农场内大豆和玉米平均单产分别比俄罗斯当地单产高出100公斤和300公斤。新老友谊农场的故事,展现了国际农业合作的深厚友谊,更用直观的数字对比,体现出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巧妙时间梳理呈现改革发展成就

  对比体现在故事中,也体现在大事记的梳理中。

  “农事,支撑大国崛起”系列报道的版面设计十分巧妙,整个版面以红色的“75”为划分版面左右两边文字区和图区的分隔线。数字“5”承载了两个图片的作用,“7”的一竖则成了按时间线梳理大事记的绝佳区域,这一系列的主题版面中,都呈现了一组大事记,让报道更加直观地体现发展与变化的脉络。

  在“村庄,见证山河巨变”系列报道中,一组组对比同样震撼。《在十八洞,探寻减贫密码》一文中,为了写好这个脱贫典型,记者“一头扎进了这个村子”,听70岁老人石顺莲“吃了顿萝卜黄豆就算是婚宴”的故事,也采访了前来十八洞参观的非洲12国青年媒体人听到这里人均收入从1600多元到8300多元只用了3年的时间,“脸上写满了震惊”的故事。记者通过实地采访,挖掘出了更多不为人熟知的人和事,为十八洞村作为脱贫典型提供了更多注脚。

  《农民日报》的“共和国75周年礼赞”系列报道篇目虽多,但每篇的主题都很突出,都有独特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点,这对于一组多达十几篇的系列报道来说殊为不易,这是前期进行精心策划的结果,也是记者深入一线挖掘“新料”的结果,同时也是采编各环节通力合作、合力打造精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