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人民日报客户端视频报道《日记里的中国》
不同的时空 一样的感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08
翻开 一本日记,就像走进一段人生。这是中国人的日记,这是日记里的中国。不同字体的年月日,编织出了时间的脉络,记录着我们如何一路走来,也启示着我们走向何处。见证历史、参与历史、创造历史,这是中国人写下的日记,这是日记里的中国。
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视频报道《日记里的中国》,精选从1949年到2024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个人日记,用重读日记的方式,回忆75年来的沧桑岁月,共同回顾75年来的那些难忘瞬间和家国记忆。
重读 找寻共同难忘记忆
看过《日记里的中国》,很难不被其中的一篇篇日记所感动。《日记里的中国》选取的内容,承载着人们共同的家国记忆和民族情怀。这些日记虽然是不同的人写下,但却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能够最大引发人们的共鸣。
《日记里的中国》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主要表现形式是重读日记,有的让日记作者本人重读,有的让日记作者的亲友重读,共同回忆、共同重温。
比如,钱学森正通过罗湖桥回到祖国内地的日记,便邀请其子钱永刚重读:“经过短短的火车行程,我们中的一位同志大喊:‘看,五星红旗!’我们所有人突然沉静下来,很多人眼里噙着泪花。”
曾参加1977年高考的李爱华,重读起了自己在当年写下的高考日记:“清晨,天上还闪烁着点点星光,我飞快地蹬着车子,向着东方的考点进发,去参加今年的高考。入考场了,坐在编好号码的座位上,我的心‘突突’地跳得很厉害。上午考了语文,作文的题目是《难忘的一天》。”
香港回归、申奥成功、汶川大地震……在不同时期,有着不一样的重大事件和记忆,这些日记所记载下的,是人们共同的家国记忆,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深刻的烙印。《日记里的中国》很好地对这些内容进行选取,最大限度地唤起大家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共鸣。
多元 丰富日记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大潮相继袭来,论坛、QQ空间、博客、微博、朋友圈、短视频……日记的数字化版本不断上新,留存着个人回忆与时代记忆。《日记里的中国》同样注重对于日记的多样化表现形式。
视频前半部分,日记多是手写,《日记里的中国》能找到原件的,都对原件进行呈现,并且把视频中重点读到的语句,用特效字幕进行重点体现。让观众在密密麻麻的手写日记中,也能精准分辨出重点语句。
一些手写日记观看效果欠佳的,《日记里的中国》便将其做成特效,在视频画面中再呈现一次。比如时为边防部队军人陈祥榕的日记:“作为一名边防部队的军人,但是长期守在二线,一直憧憬着一线,这次行动不但是一次机会,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誉。”陈祥榕侄女苏紫妍在念他的日记时,特效字幕随着阅读进度而缓缓出现,观看效果更佳。
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家更习惯在网络平台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日记里的中国》呈现的更多是网络页面截图。
为了丰富重读日记的表现形式,《日记里的中国》并没有把镜头一直对准重读日记的画面,而是在其中穿插了很多画面,这其中既有那些历史事件的资料画面,也有新闻报道画面,不断为《日记里的中国》增色,丰富报道层次。
《日记里的中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角度进行切入,既有对于过去的回忆,也有当下人们的参与,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巧妙连接,让75年来的家国记忆更加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