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

携百家之长 现大美中华

作者:付莎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30

  《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走进广西,展示当地多声部民歌。 资料图片


  民族的即世界的。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与自己热爱的土地一同生长,孕育出中华传统文明的瑰宝。当前,《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热播,节目延续了总台“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讲述了新疆、广西、贵州、浙江、湖北、重庆、江西、辽宁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方位展示了非遗的奇绝技艺与美学价值。同时,节目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聚焦多民族民歌、舞蹈以及自非遗技艺中习得的智慧。《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以自然的叙事,正呈现着真实且美好的非遗故事。


  看见更广阔的中国


  相较于第一季,《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同样的时长下,含有更丰富的内容。节目以省份分期,每期节目集中呈现当地几十项非遗项目。贵州篇开场即包括4个国家级、8个省级、1个州级项目。在转场非遗街区后,主持人与嘉宾带领观众体验了10余种非遗技艺。节目后半段则重点介绍了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和苗绣、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反排苗族木鼓舞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跟随节目视角,观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贵州的多民族非遗底蕴,90分钟的节目所涉及的知识面之广、内容之丰富令观众赞叹。

  同时,《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的内容编排更加符合观看逻辑,详略得当且视角多元。一方面,节目将当地的自然风光、非遗技艺和继承创新巧妙地串联起来,将非遗技艺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之间的渊源娓娓道来,让叙述在自然动人中,彰显出浓郁的地域感。并且,节目将叙事重心放在非遗本身,引导其文化属性的外显表达。节目通过呈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人物、器具等,在非遗技艺与历史文化间搭建起了更直观的桥梁。

  另一方面,《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对高新技术的使用愈发娴熟。节目通过AI(人工智能)、CG特效(通过电脑图形技术创造出虚拟效果)、XR(虚拟现实)技术、微缩景观打造精美“非遗创新秀演”。与第一季偏重技艺展示不同,第二季秀演的落脚点在于“韵味”的传达。湖北篇的秀演内容《武当意韵》将武当武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朝暮之间流转着武术的力量与武当人的气韵。


  贴近更真实的中国


  真实的中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实体,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形态之一。《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中包含的人民情感是真实且细致的,它让观众在领略非遗项目的技艺精湛之时,也感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重庆篇中,作为国家级项目的“川江号子”是川渝地区船工们在劳作时为统一劳动节奏、振奋劳动士气而产生的“一领众和”的民间歌唱形式。它包括风土人情、艰苦劳作和情爱生活三大类。一首首“川江号子”唱出了几代传承人对于民族文化的坚守,更是传达出重庆人坚韧、勇敢的精神品质。广西篇中,多声部民歌声音错落、各自舒展又回归主调,其背后的灵魂正是民族的团结和包容。同时,广西人民唱响的是和谐之音、民族之魂。

  本季节目中,还将传承重点从个人转向群体,呈现了非遗传承的人物群像式表达。第一季的叙述重点在于具体的人和技艺,表现出非遗技艺纵向的深度与传承的力度。第二季所涉及的民族文化类项目较多,个体无法代表整个群体的非遗特点和传承氛围。因此,节目采用群像式的表达,大量采用多人镜头和歌舞表演,讲述非遗的群体故事。例如,浙江篇中开场的“舞方天乾”和多人古琴创新融合秀,便是以群体表演的形式,让非遗项目的力量感与传承性得以显现。


  预见更美好的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延续,更是焕活,需要在非遗里找寻民族的根基,以此支撑我们走向未知的前路。科技力量的注入正让非遗实现新的跨越,突破时代限制,焕发别样生机。重庆篇中,讲述了从梁平竹帘到竹钢技术的技艺延续;湖北篇中,见证了从拓印技艺到电子喷墨打印技术的一脉相承。非遗技艺促使中国技术与时代接轨并形成独有的创新和突破,进而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更多话语权。

  《非遗里的中国》自播出以来,彰显非遗力量,更传递非遗之美。走遍中国山川,记录中国之美。节目团队前往全国几十个风景优美的实地进行取景拍摄,呈现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创新秀演,打造出“生活里的非遗美学秀”。从山水地理的自然环境下衍生出的非遗特色,到民族生存中磨炼出的非遗智慧,《非遗里的中国》从贯穿古今的非遗传承中,让观众看见更美好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形成更坚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可以说,《非遗里的中国》是包容且盛放的,不同民族文化汇聚于同一片土地,开出别样的花朵。百花齐放中,看见中国非遗的力量。透过《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中多彩、绚丽的非遗故事,我们正在预见一个更美好、更强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