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新格局

作者:李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3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一思想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战略以及文化在世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它的形成表明我党、我国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指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当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如国际认知度不高、西方话语围猎、传播秩序固化等挑战。为此,中国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继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用国际化的思维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合创新,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者传播”矩阵,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秩序,确保传播内容能够准确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新格局。

  用国际化的思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合创新。不同的民族由于本民族文化差异以及语境的不同,会对同一故事产生不同的理解,反映出不同民族各自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内核。优秀的文化应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缺乏世界性,作品就会囿于本民族、本地区,无法多元化、立体化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在回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基于国际传播的需要,更要赋予其更强的适应性以达到更广阔的传播范围,用国际化的思维克服文化差异的约束。例如,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的爆火,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潜力。它的成功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深耕内容和创新表达形式掌握了走出国门的“通关文牒”,很好地诠释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不是对故事内容简单的复现,应用国际化的视野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站在受众角度选择合适的内容,提炼精神内核,并对其进行融合创新;应在不同文化之间寻找契合点、平衡点,聚焦文化关联及共通之处,选择具备世界性、共享性、永久性的话题,凸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普世意义;应打造出独特的文化符号,并不断提高国际认知度,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同时展现当代价值,对世界问题展现中国智慧与关怀。

  用国际化的思维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者传播”矩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他者传播”是指非中文母语者通过他们的视角和传播方式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增添新的维度和深度,“他者传播”矩阵的形成为海外民众提供了观察中国的多元“微窗口”,更有助于立体展现中华文化的自信、开放与包容,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例如,在72/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出台后,国际友人基于在中国的真实见闻,在国际媒体上掀起了“China Travel”的热潮,分享的内容与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打破了西方世界人为塑造的信息茧房和舆论霸权。以“洋嘴替”为代表的“他者传播”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切换了叙事视角,将真实、多元、现代的中国形象展现在西方大众面前,“眼见为实”的心理预设增加了中华文化的“能见度”和说服力。“他者”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建立起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华文化传播系统,加速了西方对中国误解与偏见的消弭,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生动和多维的中国形象。因此,搭建“他者传播”矩阵是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路径之一,应以文化交流为桥梁,积极培养一批非中文母语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拥趸者,不断加深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强化“他者”叙事的说服力、竞争力、影响力,以“自有大儒为我辩经”的自信从内部破解西方话语体系的围猎。

  用国际化的思维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秩序。当前,文化传播中不公平、不平等、不平衡的现象日益严重。基于世界文明多样性以及国际传播语境的特点,单一的、封闭的文化传播格局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受众需求,文化传播应朝着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向努力。因此,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秩序应跳出西方世界的思想陷阱,打破“西式全球化”文化传播的不平等格局,彻底破除西方文化霸权,争取更公平、自由的文化主权。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格局重构进程中,要在共识、对话的互动关系基础上,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坚持相互包容,和而不同,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心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世界担当和全球视野。同时,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变革改变了文化传播机制,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秩序的关键。在构建过程中应重视顶层设计和点面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丰富传播资源、强化传播手段,培养层次更丰富、范围更广泛的多元传播主体,形成多点突破的态势,从根本上塑造全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新格局。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