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民族友谊之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27
2016年,内蒙古作家协会推荐的重点创作方向中出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让我眼前一亮。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我还比较熟悉那段佳话。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等城市中的有些孤儿面临营养不良的威胁。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党中央决定将孤儿们送由蒙古族同胞抚养。于是,3000多名孤儿被陆续接到内蒙古大草原。
说实话,最初,我并没有想到以儿童小说的形式反映这段历史。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一部纪录片,被深深地触动了。
纪录片的主人公是一位50多岁的老额吉。她从小生活在阿拉善沙漠边缘,成年后,养母将她是上海孤儿的身份告诉了她。我打量着视频里的这位老人,试图从她身上找到上海人的影子。但无论是看身材、面相,还是听口音,她都是典型的当地人。她住的是普通的房子,院子里堆着引火用的木柴。院外宽阔,光秃秃的,有数堆被风带来的沙子。这让我想到了那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阿拉善的土地把曾经的上海人养育成了草原人。
老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一直想去看看当年提出将孤儿们接到草原抚养的恩人。在女儿的陪伴下,她终于如愿,坐了十五六个小时的火车,去呼和浩特参观了乌兰夫纪念馆。老人一走进纪念馆,就开始流泪……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草原人抚养孤儿的素材。在我生活的科尔沁草原,曾有一对牧民夫妇收养了一名孤儿。后来,养母不幸病逝,养父视孤儿为己出,一直没有再娶。生活在锡林浩特大草原的张凤仙夫妇收养了6名孤儿,悉心将他们养大成人。生活在乌兰察布大草原的保育员都贵玛养育了28名孤儿。当时年仅19岁的她根本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却有一颗额吉般的心。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草原人兑现了当年的承诺:“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当年的孤儿们长大成人,成为牧民、医生、教师、警察、工人……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有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但我一遍遍地告诫自己,要先感悟、体验、沉淀……
几年过去了,我等来了创作时机。这个时候,已有文艺作品描写了这段佳话,但我没有放弃,我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信心创作一部内容有新意、思想深邃、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品。
我不急于完成对一个故事的讲述,沉下心将自己对故土的热爱转化为艺术构思——让河流成为陪伴、见证主人公成长的另一位母亲,这位母亲从南到北,不分民族、地域,一路相随。一场超越血缘、地域与民族的母爱接力,因意蕴丰富的河的嵌入而更为动人。
我始终认为,好稿子是打磨出来的。经过数次打磨,这部书稿最终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以玉萍为观察视角,讲述姐弟三人被宝力皋、银花夫妇收养,成为地地道道的草原孩子,回报草原的故事。
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能不能感动我、让我流泪,是我判断书稿是否出彩的重要标准之一。两次创作,以及后来的修改,我都是在感动、流泪中完成的。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草原人以博爱、乐观、热情迎接了3000多名孤儿,用汗水、善良、生命培育了一朵民族友谊之花。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与草原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相亲相爱。创作《额吉的河》,是我用手中的笔为再现那段感人至深的过往所做的一点努力,唯愿这朵民族友谊之花绽放得更芬芳、更持久。
《额吉的河》
许廷旺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24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