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术出版“出圈”又“出彩”

——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品牌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金书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23

  “思库”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学术图书出版中心创立的图书出版品牌,深耕文史哲领域。近几年来,“思库”整合资源,让延续36年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以新的面貌走向大众。此外,“思库”抓住读者偏好和学科发展趋势,开发了自然博物领域的“‘同一颗星球’丛书”、区域研究领域的“西方日本研究丛书”“西方韩国研究丛书”,以及以“思库”命名,关注人文社科研究前沿的“思库文丛”,为市场呈现有料、好看的学术图书,让读者感受阅读和思考的乐趣。

  创立“思库”的初衷就是让学术出版“出圈”。与以往相比,学术出版面临的是全新的产业环境和读者,我们希望能让高质量的学术图书真正走向大众,由此一直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反馈调整产品策划思路和产品线布局。

  移植—重述—创新

  与一般图书品牌不同,“思库”在2021年成立时已拥有一个优质资源池。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文化热”的掀起,江苏人民出版社率先译介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的著作,推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这个系列出版的图书涉及中国从古及今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思想等各个方面,作者囊括了费正清、史华慈、列文森等。这套丛书迄今已出版236个品种,其中大量经典图书具有深挖、重组、再造的潜力。同时,“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等品牌图书长期以来积聚的影响力也聚集了一批用户画像明确、品牌忠诚度较高的读者。对于“思库”这样的初立品牌,这些资源是巨大的起步优势,而如何让“思库”与出版社的资源有效结合,向图书市场展示一个并非“拼盘式”的品牌形象,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因此,我们在初期就着手谋划整合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经典学术资源,让它们以明确而具有市场化的面貌面对图书市场和读者。

  “思库”以话题聚焦、作者权威、内容经典为标准,精选“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畅销、经典且具有话题性的图书进行组合,根据市场特点调整、创新图书形态和宣传策略,推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目前我们已推出四辑精选版。以“女性系列”为例,这一辑收录了伊沛霞、曼素恩、高彦颐等海外汉学家研究中国妇女史的重要作品。我们在项目初期就与设计师、责编、营销部等反复沟通,打破丛书较为单一的封面设计风格,并为丛书设计藏书票与明信片合二为一的周边产品。此外,我们还推出金钤典藏版编号特装本,和达人形成良好配合,使这套书短时间内销售1.5万套,大幅突破学术图书常规销量。2024年,我们围绕“乡土中国”的主题,推出新一辑的精选版,其中包括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施坚雅的《寻找六边形》等经典作品。有了前三辑的经验,我们针对不同平台为这套书准备了多样化的周边产品,并依据市场需求推出了特装版和定制套装。

  “思库”每年策划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不但让读者逐渐熟悉了我们的新品牌,对精选版有期待感,也带动了丛书平装版的销售,让更多的读者开始关注这套延续了36年的老牌学术图书,实现了品牌价值的叠加效应。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思库”也在布局“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艺术系列”“思库文丛”“思库经典”等新的产品线。

  《米芾》《中正之笔》是“艺术系列”的先声,这个系列选取的内容涵盖书法、绘画、器物、家具、建筑等方向,一脉相承地向读者呈现不同语境下的中国艺术史,将对艺术与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带入更为广阔的文化探索领域。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与创新,我们力求打造具有深度和广泛吸引力的学术出版品牌,让读者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中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

  深度联结作者、平台与读者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版者承担着多重角色,不仅仅是面向少数专业人士的知识传递者,也是将优质的学术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大众的推动者。然而,学术图书常板起面孔示人。在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思库”的编辑首先做的是改变自己的认知,以市场的视角重造编辑流程。我们在出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拜占庭帝国大通史》时,对此进行了实践。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共355万字,主编陈志强是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这套书汇集了我国三代拜占庭历史与文化研究专家的学术成果。编辑在拿到书稿后,跳出了学术出版的舒适圈,在编辑阶段就开始考虑如何让这部学术专著触达潜在受众。我们带着选题跑了不少主流销售渠道,最终与当当网确定了合作关系。在装帧上,我们推出了普通精装版和风格华丽的限量编号特装版,并根据平台需求制作了多样化的周边产品,以便在不同宣传阶段进行多个档位的差异化营销。与此同时,我们将这本书的基本信息、营销亮点精准推向潜在读者。在这个过程中,各个责编提供了近200套营销宣传资料供平台对图书进行宣传推广,使这套原本定位小众的学术精品图书成功走向大众视野。

  图书上市后,定价千余元的特装版在1个月内便被抢购一空,在二手书市场上还出现了溢价销售,普通精装版也迅速实现了加印。在南开大学举办的发布会上,陈志强及其团队都为我们这次成功合作感到欣喜,有的专家说,没想到学术图书可以做成这种样子,和以往的认知完全不同。这种在做书过程中实现的与作者、平台、读者的深度联结对“思库”来说是莫大的收获。

  平衡学术价值与市场需求

  让学术出版“出圈”又“出彩”,对出版机构和社会发展而言都有重要意义。“思库”对学术出版的热情不仅出于对知识传承的责任,也来自对学术传统的尊重与坚守。让学术出版“出圈”并不是要放弃学术图书的深度和严谨性,而是在学术价值和市场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为此,“思库”品牌在成立后不断探索,在两条路径上发力。

  一是拥抱大众,推出高品质的大众向学术图书。我们不仅在解决学术内容的普及问题上下功夫,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封面、插图、排版等吸引读者的视觉注意力,使得学术出版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性,精准把握大众兴趣点,有效拉近学术出版与大众读者的距离。“思库”推出的《大唐气象》《弦歌》《前四史解读》《士仕之间》等图书都切中了图书市场热衷传统文化相关题材的阅读趋势,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二是通过推出高品质的经典学术作品,培养阅读旨趣,提升读者对更高层次学术内容的兴趣和理解。我们希望通过全新修订经典学术著作,推出符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版本,让学术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思库”今年筹备的新系列“思库经典”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将多年来经过市场检验的“绝对经典”作品以全新的形式推向新老读者,将经典学术图书打造成富有系统性和学术深度的新系列,吸引对知识有追求的读者群体。

  江苏人民出版社为“思库”的成长创造了广阔的平台,“思库”团队的成员也在一次次探索与突破中逐渐成长。“思库”品牌的日常工作包括书稿编校、媒体联系、营销活动策划与落地、读者群维护,以及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账号的内容制作等。在运营“思库”的过程中,“思库”的编辑们主动改变工作方法上的路径依赖,甚至在实干中推动了更加紧密的跨部门合作。在如今不断变化的出版环境中,“思库”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不断有意外的收获。“思库”团队的成长和突破,正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在新时代学术出版领域创新实践的生动表现。

  (作者系江苏人民出版社学术图书出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