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部隐秘史诗的时代镜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13
在历史的褶皱里,总有一些故事被时光轻轻掩盖,却又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光芒。值此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之际,作家、郴州市作协主席王琼华,历经5年深耕,倾力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籍贯711——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故事》(湖南人民出版社)。这部作品犹如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缓缓开启了那段尘封而辉煌的历史之门。
《籍贯711》不仅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纪实文学,更是一次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的宏大叙事,是对无名英雄的深情颂歌。书中,“籍贯711”这一独特的符号,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成为一群特殊人物的共同标识——他们是在国家安全的隐秘战线上,以智慧和汗水铸就国家核工业基石的科研工作者及其家人。他们远离繁华,隐姓埋名,在崇山峻岭间默默耕耘,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部不为人知的史诗。
1958年,随着第一铲土的开挖,中国自主勘探、开发大型铀矿的壮丽篇章正式开启。数以千计的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抛家舍业,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准备为我国的核工业建设贡献青春与热血。他们一起构成了711矿这个大家庭,共同忍受着恶劣的工作环境,用汗水甚至生命,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第一艘核潜艇提供了合格的铀原料。
《籍贯711》不仅记录了711矿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更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的世界与情感。书中收录了22篇文章,作者把采访挖掘到的几百个故事,浓缩撷秀一部分放进这本19万余字的书本里。它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部部微缩的历史电影,既独立成篇又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历史世界。从偶然的飞机偏航到铀矿的惊人发现;从“七人先遣队”的勇敢探索到“千米大会战”的壮观场景……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动容,让人深思。
在“711”的世界里,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那些平凡人在不平凡时刻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与坚定信念。作者在《籍贯711》这本书的扉页部分,摘取了10位普通矿工的日记片段。他们的话语朴素而纯粹,我们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作者从800多张历史图片中挑选出37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呈现和还原了711矿建设者热火朝天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书的封面就是一幅《张桂芝下井敲管道》木刻图,反映了“七人先遣队”之一的张桂芝女士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大无畏精神。《309队十分队矽肺病队员部分遗孀》《原子弹成功当日陈孝瑜家的全家福》《“6·16”抢险救灾现场》等照片又让多少读者为之泪目。这些图片的主人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各自的梦想与追求汇聚在这片荒芜之地。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
走近“籍贯711”,我们仿佛与那些历史中的英雄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提醒我们要铭记那些为梦想和信念默默付出的人们。王琼华在后记中感慨万千:“作为一座矿山,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作为一个精神高地,它永远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走进711矿的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深度。”
如今,711矿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那段隐秘而伟大的历史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矿区的旧址被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缅怀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它让我们有机会追忆那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名英雄,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