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啄木鸟

作者:赵志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13

  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如天牛幼虫等以外,其啄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它是常见的留鸟,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种类有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它们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蛾、蝽虫等害虫,每天能吃掉1500条左右。

  我所说的文坛啄木鸟是一个昵称,是我对老师的尊称。

  我的老师姜维青,1953年生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前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一汽集团《第一汽车集团报》副总编辑,为人朴实、敦厚、谦和,性格耿直。老师截止到目前共创作文学著作《亲近土地》《红尘白雪》《剑胆琴心》《错过花期》《和平年代的英雄》《在微笑那一刻开始》《姜维青诗选》《幽思片羽》《在海边看夕阳》《北地春音》等20余部,属于高产作家,2008年获《诗刊》社举办的“中国有座城市叫长春”诗歌大赛二等奖。

  我之所以说老师是“文坛啄木鸟”是有缘故的,老师老家在吉林省农安县,是宋朝时期金国都城黄龙府所在地,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我认识很多大人物都出身农安县。姜老师从小就特别爱动脑子,而且那种学习韧劲是一般人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背诵《新华字典》。其他人在背诵古诗词及儿歌或者游戏玩耍的时候,老师却拿起一本普通的《新华字典》认真背诵,古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这话一点不假,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当一本字典完全背诵下来,等于掌握了中国文字的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范围内校对方面可以说独树一帜,为他今后的文学编辑生涯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

  姜维青老师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老师所在的报纸属于企业报,但是在全国报刊评比中也不遑多让,因为报社有老师在就是“定海神针”,他校对过的稿件几乎没有错误的地方。

  在日常中老师善于观察细节,从生活中汲取能量和养分,他每一次下笔都经过深思熟虑,斟酌再三,基本上一气呵成。老师的诗歌写得很有想象力,在国家级诗歌杂志《诗刊》上发表过组诗,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过头题诗,取得了斐然的成就。老师从事文学创作50余年来,发表诗作1000多首、散文100余篇,另有小说、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发表于各大报刊,共计500多万字,获全国及地方各类文学奖70余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姜老师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仍然在文学道路上发挥着余热。他对文学爱好者悉心教导,无论认识不认识姜老师,只要虚心求教,姜老师都会倾囊相授,从不藏私,为此姜老师在文学界的口碑极好,只要接触过姜老师的人无不大加称赞,正是老师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量文学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为长春文学创作开辟出一块没有污染的净土,使广大文学爱好者有了自己创作的家园。老师始终勤于写作,笔耕不辍,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始终引领时代潮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平台优势创建了长春市新诗学会,吸纳各地诗歌爱好者参与诗歌创作,并创建了“长春诗荟”微信公众号,每期发表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通过不懈努力“长春诗荟”不仅在长春创出了品牌,同时吸纳了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加入进来,壮大了诗歌写作队伍。“长春诗荟”被打造得极其完美,每一位上榜诗人都感觉无比自豪,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网络电子平台,更是完全按照正式出刊标准来衡量诗歌质量,不够发表水平即使关系再好也难以靠关系发表,因为老师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对文字、内涵、质量有着极其苛刻的研判标准,发表一首诗歌都极其有难度。有的作者因为从来没有在“长春诗荟”发表过作品,私下里曾说,在“长春诗荟”发表一首诗歌简直比《诗刊》还难。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长春诗荟”的优秀品牌。我最近出版两本书,一本散文集,一本诗集,都是请老师校对把关,这样才能出精品,有了老师校对可以让我放一百二十个心,因为在我心里老师的校对水平绝对堪称当代一流,他看过的文字不能说一点没错,但肯定是错误极少。

  姜老师为人耿直,做人光明磊落,为人坦荡,尤其对文字极其敏感,严谨得近乎完美。也正是老师的这种精神时刻激励着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严谨的态度出发、从完美的结果着想、从细微处着眼、从大局上考虑,这样做事才不会出现纰漏,尽量减少瑕疵。我想做人做事都是同理,一个人如果对待事物或者对待他人都马马虎虎,都不上心,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做事事不成,做人也不会成功,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我觉得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姜老师才真正地成为“文坛啄木鸟”,剔除文字糟粕,存留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