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内容供给 加强传播效果

作者:本报记者 尹琨 文/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10

  2024年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案例展成为参会人员学习、交流的平台。


  9月2日,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当天下午,以“深化内容供给侧改革 强化主流价值引领”为主题的分组讨论汇集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地方党报集团、行业报、网络平台的代表参会。交流中,“内容”与“传播”成为两大关键词。一方面,内容为王已是媒体深融10年来报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另一方面,如何进一步提升优质内容的触达率与传播率,成为报人关注的焦点。


  降“温差”

  增强可信度与亲和力


  树立用户思维,通过话语表达、呈现形式、互动方式的创新,推动政策解读与理论宣传更接地气、暖人心。

  “一段时间以来,有个问题困扰着经济宣传:宏观统计数据有时与群众的微观感受不一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温差。”《经济日报》视听部主任姜范坦言,如何引导群众准确全面理解中国经济?只靠数据自己说话还不够,还要帮助数据“好好说话”。

  为此,《经济日报》从统计数据入手,选取经济发展亮点与群众熟悉领域的交集,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推出了6集原创短视频《强信心 看数据》,涉及旅游、交通、外资、文化、物流、重器等6个领域。“视频文字简洁、准确、轻松、具有网感,既有人间烟火、诗与远方,也有家国情怀、民族自豪,让数据分析透出暖意和新意。”姜范表示,数字的跃升就是百姓生活的提升。当宏观数据与群众感受同步,经济报道的可信度与亲和力也就同步提高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打造的《学习时间》栏目,连接权威专家与基层干部群众、青年学者,通过“学研+对话”的主要形式,注重对象化叙事与故事化表达。

  在学理化上用功,在大众化上着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总编辑王学锋表示,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学习时间》栏目呈现多元化节目样态,打造分众化传播矩阵,力争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让深刻的理论变得可看、可想、可读、可知。

  “《理响青年》因理论而生、为理论发声,既面向青年,更依靠青年,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青年群体‘最后一公里’的一次主动探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刘长发说道。

  锁定Z世代受众群体,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以“00后”为主要受众群体,创新传播叙事文本,用小切口讲述大主题,用青年话阐释大道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栏目强化品牌效应,打造“党报+高校+社会(1+1+ N)”互动生产传播模式,通过举办交流座谈会、论坛等,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双向发力。截至目前,栏目已累计刊播视频近300期,全网播放量超2亿人次。


  融技术

  提升覆盖广度与传播精度


  内容与技术“两翼齐飞”,是报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技术加持下,报、网、端、微、屏、号立体化格局赋能多元化、差异化、分众化与互动化传播。

  “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收入占主业收入71%,每日客户端触达量达9亿人次。”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澎湃新闻党委书记丁波表示,在探索媒体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稳扎稳打、管用实用。AI等新技术赋能,有四方面值得重视与投入,一是为海量快速生产提供支撑,二是为简单常态工作打造替身,三是为内容运营革新注入动力,四是为数字资产入表夯实基础。

  如何以“内容+技术”提升舆论引导力,也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封面新闻总编辑周琪关注的话题。他表示,封面新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在全媒内容供给侧方面持续改革,不断探索打造品牌原创栏目,通过系列IP化的运营,提升传播量级。与此同时,封面传媒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运营能力,运营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4年来已成为四川治理、澄清网络谣言的权威渠道、公开窗口和联动平台。

  创新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现在进行时。“逢重大主题宣传必创新”是新华日报社总编辑顾雷鸣的执着追求。

  顾雷鸣将创新重大主题宣传的“打法”提炼为“四个三”。一是“三守”,守“国之大者”、守职之重者、守行之使者,寻找重大主题报道时、度、效的最优解。二是“三有”,有深思想、有巧创意、有高颜值,以“纵、深、新、活、特”原则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实施。三是“三创”,创新产品形态、创建圈层传播、创造新闻场域,以数字技术提升重大报道覆盖广度与传播精度。四是“三共”,意向共通、道理共勉、情感共鸣,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中国故事。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科技企业为优质内容传播发挥“扩音器”作用。据腾讯公司文化与内容事业部总经理何兴煌介绍,主流媒体凭借权威专业的内容、生动新颖的表达,在微信平台实现自身发展。据统计,党媒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号400多个、微信视频号300多个,2023年TOP100党媒微信公众号累计发文40多万篇,文章阅读总量200多亿。


  建机制

  扩大影响力与竞争力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10年,报业下大力气抓深改深融,不断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累经验。

  内蒙古日报社围绕内容建设,突出抓好生产、传播和评价三大重点。据内蒙古日报社副社长、总编辑刘婧介绍,在动态调整考核办法激励机制方面,报社按照基础工资体现工作保障、绩效工资体现工作数量、绩效奖励体现工作质量的“三合一”考核方式,动态完善综合考评办法。建立采编人员分层次培养机制,对年轻骨干人才在干部使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偏饭”。对重大主题宣传、大型传播活动采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方案统筹、一个团队执行、一个体系生产、一个系统平台传播的做法,并在考核评价上给予倾斜。

  创刊于1984年的《中国交通报》已走过40个年头。中国交通报社董事长朱玉峰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报社将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坚决守牢舆论斗争主阵地,加快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具有交通运输行业特色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全方位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全球交通运输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中国贡献,讲好中国交通故事,不断巩固壮大全行业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基础。

  交流中,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展示的多语种外宣视频栏目InXinjiang,通过创新“借嘴说话”范式,有效提升了国际传播效能,令与会报业同仁印象深刻。

  围绕加强内容建设,提升报业影响力与竞争力,更多好声音在会场中响起……

  “要坚持内容为王,用优质的策划来实现‘出圈’传播。”《新华每日电讯》编委、融媒体中心主任易艳刚说,要给受众提供信息价值、情绪价值和社交价值,通过选题策划、栏目设置和评论互动,做有用、有趣、有文化、有深度的“四有账号”。

  中国水利报社副总编辑李平强调触达式与互动式的供给。她表示,围绕受众的需求,要提供专业精准的报道内容。用互通共鸣的方式,把要传达的理念和信息有效地触达目标用户。

  高站位、小切口、讲故事、接地气、融媒体、聚资源,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副总编辑赵东方从6个方面分享思考,指出主流媒体把自身专业能力夯实好是一切的基础。

  以“书香昆明”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为例,昆明市融媒体中心·都市时报副总编辑王一帆表示,该活动生命力旺盛正是因为发挥了媒体整合资源的能力,紧紧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成为全民阅读这一系统工程的组织者和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