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史前三千年的运河

作者:黄卫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05

  运河,指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约定俗成的定义繁多。从狭义上讲,只要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都可以叫运河;从广义上讲,运河是沟通地区间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会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除航运外,很多时候,运河还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中国的运河建设历史十分悠久,胥河、邗沟、灵渠、大运河等都是有世界级影响的古运河。

  胥河,古称胥溪、胥溪河,源出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开凿于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是中国现有记载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

  邗沟,古称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同样在今江苏省境内,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京杭大运河修好后,邗沟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湘江、漓江两江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修成于隋代,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更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这些运河,都有两千年上下的历史,在世界上都算得上是运河的“鼻祖”,而且泽被千年,造福后人,至今仍在航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运河已经足够让人们景仰,然而今年年初的一次博物馆之行,更是大大颠覆了我对运河建造历史的认知!元旦期间,我在参观郑州博物馆的“玉出中原——河南南阳黄山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时惊奇发现,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亦即史前3000年,在河南南阳,古人就曾经开挖过一条长达500米以上,具有运河所有作用的人工河流!

  黄山遗址地处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市,位于史前华夏部落和南蛮部落南北相交之地,又与东夷部落关联密切。在新石器时代,南阳盆地不仅土地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优质的玉石资源。这里的玉石被叫独山玉,又名南阳玉,因产于南阳市北部的独山而得名。独山玉的“独”字也可以解释为多色共存于一石,故又称为“多色玉”“五花玉”,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玉之一。由于独有的成矿条件、特殊的矿床类型和矿物成分,独山玉呈现白、绿、蓝、红、紫、黄、青、黑等基本色,以及相互浸染、融合而成的混合色及过渡色。独山玉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产出于蚀变辉长岩体中。围岩蚀变作用有透闪石阳起石化、钠黝帘石化、蛇纹石化和绿泥石化。迄今为止,能达到工艺要求的独山玉仅产于中国河南。

  独山玉由于颜色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利用较广的玉雕材料。最晚到新石器时期,这里的美玉就吸引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三大部落竞相角逐。南北文化及东方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不同族群的优秀文化与先进技术在这里均有展现,形成了黄山遗址文化风貌的巨变。黄山遗址的发现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是中原地区玉石器生产“基地”,遗址内发现的与制玉相关的遗迹遗物再现了史前独山玉从原料开采、运输到加工制作的规模化生产过程,这不仅使我们对独山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对于史前时期玉器制作的技术与流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屈家岭文化晚期,古人在黄山顶上几乎埋满墓葬后,开始运土上山夯筑山顶形成“大型玉石器工厂”。工厂内没有家庭,只有管理用房、工房、工棚。人们集体劳动,可能形成了按制玉石工序分开的加工区。大型管理式房址前面甚至还用红烧土块、废弃石工具、石料掺黏土打造成房前小广场。建房技术已完全摒弃仰韶时期的木骨泥墙长房,形成了木柱梁架结构加围护泥墙的特点,开创了中国“房倒屋不塌”式土木建筑的先河。

  2018年5月至2021年11月,考古工作者对黄山遗址进行了长年连续主动性考古发掘,惊奇地发现了史前码头性质的遗迹,这是中原地区的首次。继续挖掘,这个码头与自然河、人工河道、环壕一起构成了完备的水路交通系统。进一步的考古发现,黄山遗址的河道与玉石的开采和运输密切相关。

  黄山遗址发现的仰韶、屈家岭时期由码头和人工运河组成的水路交通系统,体现出古人改造自然、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与意识。考古人员在山下西岗上发现了大型人工运河遗迹,长约500米,宽约27米,深近7米,连接南北两条自然河,另外,在环壕南部发现有通往独山盛产玉料的东南坡的古河道。人工运河同黄山遗址东、南、北三面的古河构成了大型环壕聚落,面积近30万平方米。同时,人工运河同自然河一起,向北连通蒲山,向南连通独山,形成便利的水路交通系统。

  在人工运河的内侧,发现了一处直径约50米左右的半圆形“港湾码头”遗迹,码头的坡面上有富含红烧土和石块的护坡,以及红烧土铺垫的路面,证明码头在当时使用频繁。码头附近发现有圆形房址,推测为岗哨类遗迹。码头的岸边还有清晰的独木舟停泊位。码头与自然河、人工河道、环壕一起构成了水路交通系统,完备了遗址与独山、蒲山玉石资源供给体系,展示出这里曾是以玉石开采、加工、物流为一体的基地和运输港口。黄山遗址的水陆交通系统与依托地缘石矿资源、分工明确的玉器作坊,共同勾勒出黄山遗址史前玉石器加工、制作、运输一体化的“工业园区”面貌。考古专家们通过古运河,将黄山和独山联结在一起,可清晰再现史前时期先人在独山开采玉石,之后通过这条运河将玉石运至黄山,在黄山打磨、制作玉器,再通过运河通达自然河,将玉器运往中原各地的规模化的生产、运输场景。

  考古发掘揭示的黄山遗址跨越千年的典型物质遗存,清晰反映了其在新石器时代作为玉器加工、生产中心的重要地位,是中原玉文明的滥觞之地,在这其中,这条古运河起到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据介绍,目前黄山遗址仅发掘了总面积的百分之一,考古工作仍在进行当中,随着发掘和研究的深入展开,这里必将为探讨中原地区南阳盆地以及江汉平原的早期文化发展,乃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关键样本,特别是有可能将古代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进一步向前推演。未来可期,期待这里上演更多震撼与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