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授课内容常变常新 教学质量持续刷新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03

  “本学期我有幸选修到学院与新华社体育部合作开设的《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课程,通过记者老师们在课堂中分享他们的从业经历和行业感悟,我不仅感受到了体育新闻背后蕴含着的竞技赛场中泪水和欢笑的厚重,也开始不断思考新闻所传播的体育精神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体育新闻不是体育事件的简单传达,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将体育赛场的激情与紧张传递给每一个读者或观众,使运动员的心脏与观众一起跳动,让体育精神与社会大众产生共鸣。”随着2024年《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讲座课程最后一讲的结束,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李芷若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分享了课程感悟。

  作为自2022年起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新华社体育部已连续开设3年的创新课程,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薛文婷告诉记者,《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课程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求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工作的直接成果,意在让学生了解体育新闻传播一线工作,实现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的模式创新,以便让学生能尽早找准职业定位,做好职业规划。

  弥合教学“鸿沟”构建互补优势

  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可以看到,来自全球的体育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了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以及一个个普通又动人的小故事,为世界各地的体育爱好者和受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道。然而,赛场外的一些不愉快事件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有些体育记者在采访中的不当言辞,让人们更加关注对于体育类新闻人才的培养。

  “重实践、讲应用本是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但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普遍存在‘与新闻实践严重脱离’‘与信息时代严重脱离’的‘两脱离’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对新闻传播实践的颠覆式影响,高素质新闻传播专业化人才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新闻传播教育之间的隔阂不断扩大。”薛文婷表示,《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课程通过新华社一线体育记者根据重大赛事的融合创新、日常报道的长期实践,为学生带来最鲜活、最一线的行业信息和业界思考,以弥合学校教育与业界实践的鸿沟,从而培养出具备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学科专业基础、丰富体育知识,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卓越体育新闻传播人才。

  薛文婷介绍,《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课程采取新闻单位记者编辑与学院专任教师合作授课模式。其中,新闻单位记者编辑主要负责课程内容部分,专任教师负责联系专家、组织教学、消息推送、作业评判、成绩登录等任务,授课方式为4次讲座,每次课程时长为2—3小时(有互动环节),考核方式包括听课记录、作品赏析、课程作业等。

  “为保障授课质量,新华社体育部组建了一支强大的主讲队伍。”薛文婷表示,包括新华社体育部副主任周杰等在内的10多位长期工作在体育传媒一线的记者、编辑担任主讲教师。“这样的师资配置不但让学生通过一线的最鲜活实践对‘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培养有了直接体会,而且对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卓越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有效探索。”薛文婷如是说。

  多彩课程内容 吸睛且赢好评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教学的有力保障,而丰富的课程内容则是教学的重要内核。薛文婷介绍,《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课程的讲授主题包括“新华社履行国际奥委会国际通讯社职责及创新实践”“奥运报道那些事儿”“热爱驱动破界:全能采编战士是如何炼成的”“深耕细作讲好中国故事,笃行致远进军国际组织”“体育媒体如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如何准备好体育记者的第一步”“新媒体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文字的力量”等。

  然而,即便是如此丰富多元的课程主题,也没有任何一个主题在3年间“成功”在《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课程课堂中实现复现。薛文婷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了解体育新闻传播一线工作,《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课程中的授课内容是常变常新的,通常会根据重大赛事的融合创新、日常报道的长期实践以及主讲教师的报道领域、学生关注的热点议题等组织讲座题目。

  常变常新的课程主题、优秀记者的言传身教,以及主讲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评阅同学们的作业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课程的热情,而且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王博表示:“在《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这门课程中,我有幸聆听了来自新华社的几位专业记者老师的分享,这是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他们不仅传授了采访的技巧与经验,更让我对新闻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老师们在课堂中强调了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对主题的理解与相关资料的收集。这让我意识到,成功的采访并不仅仅依靠机敏的反应,更需要充分的准备与研究。”

  “在学习了《体育新闻传播前沿》系列课程后,我深受启发,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记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育记者不仅仅是赛事的记录者,更是体育精神与文化的传播者。通过聆听老师们的讲授,我深刻领悟到,成为一名卓越的体育记者所倚重的远不止于写作、拍摄等专业技能的精湛,更在于内心深处对体育的那份不灭的热爱与执着。”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徐璟说道。

  探索步伐不止 向新出发不停

  作为以培养造就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己任的“双一流”高校,《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课程只是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实践探索中的一个缩影。

  薛文婷告诉记者,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秉持“大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媒体”的理念,按照“融媒体、爱体育、懂技术、重人文”的人才培养要求,打造了“一体两翼三支撑四协同五育人”体系。“一体”即以媒介、体育与科技融合为学科方向,以体育新闻传播为专业特色;“两翼”即以体育赛事制作、体育赛事解说为重点方向;“三支撑”即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特色教育相结合,文文互鉴、文工融合、文理交叉相促进;“四协同”即强调大学与政府、媒体、社会协同创新;“五育人”即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育人体系。

  同时,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特色课程教材建设;注重价值塑造,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向而行;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为学生营造超级大课堂和实战训练场;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质教学科研实践团队;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和推动国际化办学等。

  “2024年春季,学校组织了新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广泛调研、深入讨论基础上,学院于8月完成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在谈到学院下一步的计划安排时,薛文婷表示,新版培养方案进一步突出了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改进、学生评价改革、教学资源保障等多个方面,以保障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