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安一生是部书

作者:黄国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02


  开明书店总公司全体练习生合影。前排左三为王久安。

  作者 供图


  久安发来微信,他的《我与出版 我与发行》一书,将要出版。我与王久安可说是忘年交,他1929年出生,大我18岁,是我图书发行专业的启蒙老师。

  久安的一生是部书,是一部内容丰富、故事曲折的书。他17岁离家,成为开明书店的员工。新中国成立后,他随开明书店一起加入了新成立的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时期,艰苦的环境与职业动荡,锤炼了他珍惜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了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干什么就干好什么的人生信念。从业他就在开明书店做一线服务工作,打包、站柜台、登记填写图书销售报表,甚至记下学生和老师没能买到书的书名,帮他们联系,找到书后再通知他们买。这些具体、琐碎、繁复的杂务,都是出版社直接为读者服务的一线业务。一进入出版行业,他就扎扎实实从服务开始做起,在实践中,明确了出版是为他人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宗旨,树立了甘愿为这个宗旨默默奉献的信念。这个信念影响了他的一生,为几十年后他在出版社搞自办发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久安年轻力壮时,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计划科工作,后来又当发行科科长、发行处处长,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图书的总发行委托给新华书店代理,所以,《李自成》一书的畅销,张海迪的《闪光的生活道路——张海迪事迹》发行500万册,后面的《张海迪书信日记选》发行86万册,《闪光的生活道路——张海迪事迹》续编发行90万册,那只是做辅助性的业务工作,算不得他的业绩,显示的是当年新华书店的辉煌。久安为出版发行业真正作出贡献,是在1985年出版社自办发行之后。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

  是他第一个提出出版社办书市。出版社自办发行在“五无”的状况下开始:无发行机构,无业务骨干,无全国征订方式与渠道,无全国流通渠道,无周转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出版社自己办书市的设想。1986年,十几个社科出版社的发行部主任自发组成了首都社科书市办公室,首届首都社科书市,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东树林举行,出版社自己搭棚设摊,直接向读者销售图书。虽解决不了大问题,但它是出版社观察市场,直接为读者服务的一个窗口,可以获得选题、销售、阅读趋向等许多重要的信息。有了这个书市,才有后来的北京书市和全国书市。

  第二年,新华书店总店在秦皇岛开先河办了图书看样订货会,第二届首都社科书市也增加了看样订货的项目,出版社自带桌椅书架,搞看样订货。尽管只有44家出版社参加,但它是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开端。

  是他第一个与王府井新华书店建立特约经销关系。这得益于解放前,他在开明书店南昌分店的实践。当时南昌分店因销量排在16家分店的末尾,要被淘汰撤销,撤销后江西这块市场就成空缺。总店想到了代办这一招,请南昌的其他书店帮助开明书店代销图书,开明书店以优惠折扣供货。久安把这一方式用于现实,请王府井新华书店作为中青社的特约经销店,设专架专柜销售中青社的图书,中青社供货给予折扣。由此启发大家,相继“十联”“九联”等各出版社联合体,都与全国城市新华书店建立特约经销业务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在行业内号召出版社,在全国建立以城市特约经销店为支撑点,辐射基层书店的图书特约经销发行网。

  是他第一个策划建立出版社横向联合组织。出版社自办发行后,在开展图书营销宣传和促销活动中,大家感到,单靠一个出版社自身的能力,搞这些活动非常吃力。久安第一个把新闻出版署“三放一联”的改革方针落到实处,率先筹划成立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青社等6家出版社的发行联合体,简称“小六联”。在“小六联”基础上,又增加法律出版社等,成立“社科十联”。随后科技联、教育联、经济联等相继成立,全国各种联合体遍地开花,有效地推动了出版社自办发行工作的成熟与发展。

  是他第一个编写《全国千家出版发行单位名录》。出版社自办发行,一个最大的困难是图书征订。当时全国出版社有560多家,新华书店就号称3000家,民营书店就更无法统计。这时出版社没有全国书店的联系方式,书店也没有出版社的联系方式。图书征订与业务合作无法联系。久安急发行单位所急,帮发行单位所需,操心费力,一面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批准授权,一面给全国数千家出版发行单位写信,请他们提供联系电话、详细地址、邮政编码、火车到站站名、业务负责人、联系人。编成后,由中青社出版。这本名录成为出版发行单位急需必备的工具书,深受出版发行单位欢迎。为了名录的准确性、实用性与权威性,久安不辞劳苦,每年都要给数千家单位发信,及时掌握信息的变化,几乎每年都要重新再版。从上世纪90年代初直到互联网普及,这本名录一直是全国出版发行单位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除了这“四个一”,久安对工作的用心、认真、刻苦、勤奋,在业内有口皆碑。他是个聪明、有才干的人。他曾跟我说,有才的人,假如碰上爱惜人才的领导,他会欣赏你、信任你,重用并爱护你;要碰上不爱惜人才的领导,他只会利用你,并不欣赏帮助你,甚至还忌妒压制你。久安能如愿终生服务于出版行业,除了他的敬业与工作精神,也得益于3位爱惜人才的领导。

  第一位是开明书店上海总店的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刘诗圣。解放前开明书店南昌分店撤销时,是刘诗圣努力说服反对的同事,以王久安字写得好,会刻蜡版为由留下了他。要没有刘诗圣这番劝说,尽管他非常热爱开明书店,热爱出版工作,也只能回浙江绍兴老家,他的人生就是另一条路。

  第二位是王业康。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中青社后,王业康任办公室主任,王久安是计划科负责人,直接归王业康领导。1960年4月,他和王业康一起赴黑龙江泰康垦荒办农场。其间,社里又通知,要调王久安去支援山西工作。几次催促,王业康不想让他离开,以他是管理员离不开为由拖延。后来社里又再次催促,王业康不得不让他回京转战山西。回到北京,恰巧赶上社里要出版《李自成》第一卷,发行科科长找不着人接班。幸亏王业康拖延没让他按时回京去山西,结果让他碰上了这个机会,社里让他当了发行科科长。要是按时回京,去了山西,也许他从此就离开了出版社,他的经历就得改写。

  第三位是胡守文。胡守文非常爱惜人才,也热忱帮助人。他对久安的敬重是发自内心的,帮助也真诚。有两件事众所周知。一件事是2001年,久安退休已12年,胡守文主动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联系,以中青社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名义,为他举办“王久安从事发行工作五十五年座谈会”,在业内产生广泛影响。一家出版社社长,主动为本社退休10多年的中层老同志开座谈会,这种举动还真没见过,足见胡社长爱惜人才的心胸。第二件事是2012年,胡守文要卸任社长,他特意向接任社长张景岩建议,免费为久安出版《我与“开明” 我与“中青”》一书,还亲自为他写序《久安有大爱》,并题写书名。

  久安已95岁高龄,身体很棒。老骥伏枥,至今仍笔耕不辍,时常给《出版史料》、行业报纸和中青社的《社内通讯》写稿。上一部《我与“开明” 我与“中青”》出版12年来,他又写了近80篇文章。我相信读到他的这些文章,读者一定会为他的精神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