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明月照天山——林则徐在新疆》:
妙遣音声塑先贤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8
每当夜深人静聆听广播连续剧《明月照天山——林则徐在新疆》时,我都会被这盈盈入耳的音声打动,在脑际浮现出一位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闽人先贤,仿佛林则徐从遥远的清朝道咸年间,随着广播剧的音波,冉冉飞落到这人世间,在万家灯火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该剧回顾了林则徐在新疆以罪臣、戍卒的身份忍辱负重,积极参与新疆的屯垦、水利、塞防等政务时做出的业绩。过去因历史原因,有关这段故事的正史语焉不详,野史逸闻未曾理顺,既未得到史家的考订虚实,也不为新疆之外的大众所详知,是林则徐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进入新时代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改观。新疆史志工作者刘长明、周轩综合了近些年的众多史学成果,编著了《林则徐在新疆》一书。可以说,该书成为这部广播剧创作的史料库,提供了优而裕的素材。
这一史料库从林则徐远戍入疆、流放伊犁、南疆勘地到终获赐环、奉旨回京的史事中,梳理出了一个以时间线、地理图、人物志、风情画为结构的章节体系,并用穿插倒叙的方式,把林则徐在新疆的现场即时性记事,与林则徐在内地的往事历时性简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历史人物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出来。这种严谨而灵活的组织形式,对于广播剧的情节构建是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编剧究竟应当如何取舍?处理的轻重、详略,应该依据怎样的艺术法则?从这部广播剧的肯綮上,我们可以看出编剧的经验和创新能力。为了突出主题、塑造人物,该剧把林则徐在新疆的流戍生活作为重心和主干,详新疆而略内地,重塞防而轻海防。此外,详细地表现了作为故事背景地的新疆在政治经济、文化风情等方面的特色。
广播剧作为一门集文学、音乐、戏剧于一体的单独的艺术门类,需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保有虚构的艺术空间。这是发挥其以声移情、以声构象艺术特点的关键,也是现代广播剧在处理虚实关系上的核心问题。编剧采用了叙事实少虚多、写人实多虚少的原则,在表现人物性格时,采取典型化中的集中、鲜明、雅正的统一格调,以达到强化全剧艺术感染力的功效。
该广播剧共分3集,讲述了林则徐在边疆兴修水利、屯垦戍边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剧中不仅描绘了林则徐体察民情、关注维吾尔族同胞生计的形象,更展现了他过人的智慧与勇气,让听众深刻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厚度与光辉。此外,该剧还细腻描绘了林则徐与布彦泰、魏源、左宗棠等人物的深情厚谊,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展现了时代风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重温,更是对林则徐精神的一次传承。
《明月照天山——林则徐在新疆》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使无声的剧本变成声调繁富、活泼生动、节奏多变的立体声,艺术地呈现戏剧冲突,取得了时而暴风骤雨、时而清风明月的演播效果。剧组汇集了多位资深演员,在导演的调配和指挥下,演员们不仅把握住了全剧的总基调和意蕴,还展现出了每个人物的个性,让听众感受到了人物在不同的细节场景中的感情变化。
广播剧要表现的剧情和人物,是靠演员一句句、一字字朗诵出来的。因此,对演员识字、辨音、归调有很高的要求。汉语有四声,“平、上、去、入”实际上是高低不同、轻重有别的音调。循此音调变化诵读文章诗词,也就使得诵读带上了某种音乐性。而这部剧的总体演播艺术效果使我想起了《乐记》中所描绘的通感奇效:“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在跌宕起伏的诵读声、音乐伴奏声的协调交融中,林则徐在天山的鸟道间、在雪湖的岸涯旁驱柴车而行,披风沙而寻路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饱满起来。他和他的亲友师生们在逆境中,时而引吭齐讴,时而散淡吟咏,有的白头对雪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的青春尚年少,相恋相吸,逸兴湍飞向未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满族、汉族,乃至我们的闽粤移民,共同生活在新疆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共同诵唱着一曲缅怀先贤、尊崇伟大、弘扬文明、创造未来的历史交响曲。原来,以耳为目也能看到如此沉郁顿挫、精彩绝伦的历史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