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声”势拓局,广播踏上短视频赛道

作者:宁春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8


  今年年初,来自东北的“小小蔓越莓”抵达广西,触发两地暖心互动。广西广播电视台广播频率针对该事件采访的几条短视频,引起不少关注。 资料图片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短视频应用的用户黏性最高,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51分钟,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相形之下,同期广播听众规模约为6.5亿人。因此,广播媒体要想在今天取得发展,提升听众的忠诚度,必须与时俱进,借助广播平台基础,乘着短视频发展的东风,打通短视频新赛道,让广播的声音传得更远。


  可听可看,追求现场感


  广播是听觉艺术,节目内容的传播需要听众用心倾听后,自己再在脑海中描绘相对应的场景。这给了听众自我塑造信息场景的无限可能,但是也无形中影响着真实现场情景的传递。而视频内容则基于画面声音的同步性,可以实现声画一体的传播效果。

  由此,广播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短板,积极拥抱短视频的长处,将音频、视频结合到一起,取长补短,让广播不仅可听,还可看。为此,广播节目采编人员必须具备求真意识,深入现场,用媒体人专业的素质、敬业的精神,将真实的现场带给广大受众。

  “走基层”是大部分媒体一直以来都在坚持策划和发展的一类节目,这类节目直接和基层一线的群众对接,将他们的声音、诉求、现状真实呈现在广播节目中,传递给广大听众。以广西综合广播为例,曾经,这类节目的报道以声音为主,为了还原现场,采编人员往往会录制一些同期声穿插进节目中,但是,这些和现场视频画面相比差距仍较大。

  如今,广西综合广播快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管是“新春走基层”,还是“体育走基层”,在各类节目报道中都越来越追求现场感,不断提升“脚力”,真实录制并精剪短视频内容,让受众接近节目现场,增加了节目的收视收听和传播效果。如在拍摄2024年巴黎奥运会备战情况期间,节目采编人员深入第一线,跟随运动员和教练的作息时间,紧密跟拍,然后制作成多个短视频发布,报道视角从关注比赛现场,延伸到介绍备战状况,提升了节目的综合传播效果。

  因此,在短视频火热发展的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要注重借力和发挥短视频平台的优势作用。不仅要利用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规模对传统广播进行引流,还要注重提前规划,将相关素材录制、剪辑成多个连续的短视频作品,形成可供连载播放的内容,进而吸引受众持续关注。


  对接需求,彰显服务性


  为了提升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进一步对受众群体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定位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受众的需求,打造出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节目,让节目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儿童及其家长是当前广播节目中的一大重要听众群体。深耕儿童、亲子类节目时,广播媒体可以创作一些具有吸引力的短视频作品,将其作为节目的“宣传手”,让受众的目光从短视频内容转移到相应的音频节目上来,在满足儿童和家长需求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传播效果。河北音乐广播推出的《金话筒妈妈亲子故事》,主要目标群体是3至6岁的孩子及其家长。该节目一方面为小朋友讲述丰富多彩的小故事,培养儿童的倾听力、专注力;另一方面传授家长陪孩子亲子阅读的具体方法,解决家长不知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阅读的生活痛点。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节目选取部分音频内容的核心部分,制作成短视频传播分发,吸引了众多受众点击节目音频内容进行收听。

  在短视频快速发展的当下,从受众群体类型、需求角度出发,广播媒体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对节目进行创新视频录制,如面向儿童的教育节目、面向老年人的医疗节目、面向上班族的交通节目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节目内容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突出的服务性,能够切实帮助受众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在快节奏的短视频浏览过程中,吸引受众长时间、持续性地关注节目信息,甚至主动参与到节目素材创作、线索提供中来。如每年高考过后,报考志愿成为众多考生和家长非常关注的内容,广播媒体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录制专门的填报志愿指南、咨询解答等服务性短视频作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现场连线,这样有助于吸引受众的关注,促进广播节目在短视频赛道中火热传播。


  权威发布,唱响主旋律


  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天都有难以计数的短视频作品不断上传,其中有权威发布、客观正向的新闻,也不乏一些虚假、夸张的谣言,甚至是错误、扭曲的言论,造成短视频平台内容的鱼龙混杂,直接影响着受众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包括短视频在内的新媒体平台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紧跟热点的话题内容,其中常常混杂着别有用心之人“带节奏”的错误言论,导致舆论导向出现偏差。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广播节目更要发挥好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坚持权威发布。这是任何时代广播媒体及其节目都必须要坚守和履行的使命、责任。

  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将内容放在第一位进行衡量,确保节目内容质量有保证,能够给受众传递客观、真实、有价值,并且正能量的核心信息。这是推动广大受众在繁杂、庞大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坚持选择传统媒体收听收看权威信息的关键。如在今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地连续出现暴雨天气,导致部分城市、地区遭遇洪水,影响了部分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针对这一现象,自媒体上出现了一些片面的视频画面,配上夸张的文字说明,将洪水灾情夸张化,令部分不了解真实情况的网友对当地的洪水情况产生误解,形成部分负面舆论。对此,广西新闻广播将视角对准洪水一线,用视频、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将事实的真相及时、全面地传递给广大受众,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快速、持续性进行发布。这样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现场的知晓欲,传递了真实的新闻信息,也纠正了网络上的部分谣言,对维护短视频平台的有序传播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要做好评论工作,引导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方向。评论具有针砭时弊、监督引导之作用,能够通过直接、明确的观点输出,引导人们对于某新闻事件或者人物形成正确认知,提升受众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正向社会舆论的形成。在碎片化信息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评论的价值更加凸显,广播节目要时刻紧握评论的“笔锋”,书写时代正能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借助短视频形式积极开设评论栏目,聚焦当下社会的热点事件、话题,汇集不同的思想见解,在深入分析新闻事件或者人物故事、挖掘背后成因的基础上,充实正确声音,驳斥错误言论,唱响时代主旋律。

  技术持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在短视频“当红”的新媒体背景下,广播媒体的发展要顺应时代,以内容这个第一要素为出发点,借用新技术、新平台,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局限,从而在短视频赛道上迈出更有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