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共创中非合作新“美好时代”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朱小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8

  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是中非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湖南卫视推出的首个AI导演——爱芒

  爱奇艺上线中非视听节目展播季专题。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自非洲乌干达的博主Rose是中国媳妇,其展示中国乡村风土人情和美食文化的短视频受到网民喜爱,在抖音和快手圈粉1800多万;快手用户“王小龙闯世界”是位勇于探索的自媒体主播,通过短视频记录分享自己在非洲的生活见闻和感受,为网民提供了了解非洲的窗口,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正深刻重塑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方式。

  上周,第六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中非智库高端对话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为主题,来自中国和40多个非洲国家的政府部门、媒体、智库及国际组织的500余名代表与会。各界嘉宾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中非广电媒体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创新共进的新路径。


  内容深化:加深彼此文化了解


  优质内容始终是所有节目和报道的核心。只有那些真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内容,才能深深触动中非人民的心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融。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推出全国首个省级视听国际传播专项政策《关于加强和改进北京新视听国际传播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内容创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系统发力,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作为北京局重点扶持的精品项目,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不久前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该剧在中坦两国取景拍摄,选取援助马里、坦桑尼亚、塞内加尔等30多个非洲国家医疗队的真实事迹,讲述了中国援非医疗队救死扶伤,与当地人民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被坦桑尼亚总统授予“促进中坦友谊特别贡献奖”。

  此外,作为“北京大视听”国际传播品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该活动已成功将170多部优秀的中国影视剧翻译成英语、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7种语言,在非洲地区广泛播出,覆盖非洲51个国家和80%以上的人口。同时,为了增强传播效果,展播季还在肯尼亚、尼日利亚、南非等12个国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落地活动。这些努力不仅丰富了非洲观众的影视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影视剧在非洲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体现了内容的丰富性、渠道的多元性和传播的实效性。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台长、董事长葛莱细数了江苏广电总台与非洲媒体的合作:双方从10多年前的探索起步,到近年来的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提到,许多非洲嘉宾曾经登上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舞台,其中来自几内亚比绍的德布佳达,被中国观众亲切地称为小德,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关注。非洲同行借鉴《非诚勿扰》节目模式,制作了非洲版《非诚勿扰》,节目叫作“Hello Mr.Right”(意为“你好,我的意中人”)。该节目2018年在赞比亚首播后打破了播出频道的收视纪录,2023年又在乌干达、肯尼亚、尼日利亚相继开播。

  《非诚勿扰》作为中非媒体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展示了双方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深度与广度。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江苏广电总台与纳米比亚广播电视台(NBC)、津巴布韦广播电视台(ZBC)等非洲媒体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节目作品,如《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等。这些作品成功走进了非洲多个国家的媒体平台,加深了中非之间的文化了解和友谊。

  “我们在刚果国家广播电台网络上转播了大量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刚果(金)新闻和媒体部部长兼政府发言人帕特里克·穆亚亚·卡滕布韦表示,希望和中国在电视、广播、纸媒及社交网络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合作,转播纪录片仅仅是合作的起点,未来双方还需互享经验,共同规划媒体的发展前景,运用技术手段推动媒体的现代化进程,围绕共同关注的主题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到既是作者,也是主体,还是讲述者。


  技术引领:让生产传播更“聪明”


  技术进步是数字化时代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技术,以促进媒体生产和传播的深化发展,是所有媒体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在交流期间提到,湖南卫视“正在做一篇数智化发展的大文章”。他特别指出,这里将“数字”升级为了“数智”,因为它确实可以让媒体的生产和传播变得更加“聪明”。他以今年夏天关注度较高的直播节目《歌手2024》为例,详细阐述了数智技术如何为这档优质节目赋能。节目采用全球领先的L-ISA沉浸式音响系统、空地卫星互联网技术以及芒果自研的云传输技术等10多项创新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极致的视听体验。这些技术不仅构建了国内外一体化的传播网络,还打通了长中短视频的界限,实现了音视频内容的共建共享,最终成就了一档现象级的综艺爆款。

  同样,湖南卫视推出的纪录片《中国》第三季的制作也充分展示了技术的力量。该片创新性地采用了绘画与CG(计算机动画)结合的呈现方式,通过CG特效让远古中国的山川大地、神话景象和传说人物栩栩如生,实现了从情景再现到情境再现的跨越。之后,湖南卫视又推出了首个AI导演——爱芒,它不仅在综艺节目《我们仨》的制作中大显身手,还参与了虚拟场景和人物的生成、2D和3D动画的制作以及短视频内容的生成。这些技术应用为内容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创意无限延伸。

  突尼斯国家电台台长赫恩达·哈勒比则分享了自己在25年新闻记者和制片人生涯中的观察。她表示,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电台的记者需要掌握新的技能,如拍照、录像、用文本补充广播报道以及将内容上线等,这些技能将成为未来招聘新记者的标准和素质要求。她强调,广播电台记者的专业身份在短短几年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在,广播电台不仅拥有网站和在线内容服务,还通过回放、节目下载等方式与听众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此外,广播节目还增加了更多的视觉元素和互动性,使得广播在社交网络上更加活跃,群众的参与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面对技术的发展趋势,赫恩达·哈勒比呼吁中非广电业界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技术发展新路径。她建议,通过节目互换、经验交流和AI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强合作,以便从中非各自的技术发展中获益,进而促进广电行业的共同发展。


  平台赋能:共同建设数字家园


  除了在内容和技术上发力外,平台构建也是媒体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技术与内容创新的载体,更是推动媒体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震分享了该公司在出海上所做的努力。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已然成为备受欢迎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

  快手是全球领先的内容社区和社交平台,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其平均日活跃用户数已达3.94亿,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则攀升至6.97亿。快手旗下的海外短视频社交平台,包括Kwai和Snack Video,其业务已广泛覆盖拉美、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在快手平台上,关于非洲的短视频和直播内容丰富多彩,深受用户喜爱,众多中非友好的故事在这里得到广泛传播,为中非文化交流与友谊的增进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刘震还特别提到了快手上的知名旅行者李新咏。这位创作者以搭车的方式游历非洲多国,行程累计超过3万公里,搭乘车辆多达600余辆。从埃及到南非,他几乎穿越了整个非洲大陆。李新咏的非洲旅行故事被《中国青年报》与快手联合推出的短视频专题节目《拾光之旅》所记录。通过短视频,李新咏生动记录了旅途中的点点滴滴,以及与非洲当地人的深入交流。这些交流不仅让他领略了非洲的风土人情,更让他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得以直观展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南非金砖电视台台长阿扬达·霍洛提到,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移动性和即时性有着极高的需求。受众渴望通过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了解身边及远方的世界。在中国和非洲,人们都有着建设数字家园的共同愿景。StarTimes On等平台已成为许多受众的数字家园,尤其是对于那些可能没有卫星天线,但始终保持在线且不断移动的受众而言,StarTimes On更是成为了他们随时随地获取内容的首选。这些平台以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形式呈现内容,同时,始终保持4K的清晰度,为人们带来充满活力且高质量的信息消费体验。

  阿扬达·霍洛认为,故事的分享仅仅是一个开始。数字化时代,人们不仅观看内容,更在创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