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专家共议人工智能与未来出版

出版业如何依托技术披荆斩棘

作者:本报记者 商小舟 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6

2024 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李婧璇 摄


  2024年5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由小学生和人工智能联手打造的科普小说《AI少年——火星生存大挑战》;在中信出版集团“‘血与锈’经典科幻系列”策划出版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参与了文本翻译、插图生成等多方面的工作……出版业与人工智能紧密交织的情境,提醒着我们“未来已来”。

  8月16日,在由民进中央主办,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民进上海市委会承办的2024 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来出版”这一备受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探讨在新技术浪潮强势到来的背景下,出版业转型发展与生态构建的难点与路径。


  现状:人工智能改变出版业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版行业从选题策划到内容创作、从编辑加工到出版传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

  “出版业是内容的传播者,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内容创作与传播的界限。”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说,从创作角度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使得知识生产不再局限于专业作家。从传播方面来讲,人工智能生成书评、推荐语等,以低成本、大基数的内容输出,加速出版传播的效率。在内容获取方式上,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通过大数据分析,出版业能够更精准地定位市场和读者群体,实现内容的定制化生产。

  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变革,也影响着产品属性、编辑角色与出版流程等要素。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总结了人工智能为出版生态带来的改变,即产品重塑、角色重塑、流程重塑、边界重塑。“通过搭建综合资源管理平台,出版机构深度整合现有资源,构建自主知识库,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关联、新知识的自动发现与高效获取。同时,内容数据化、数据知识化、知识服务化的闭环体系,提升了出版产品的深度与专业性,也极大地增强了出版产品的系统性与可应用性。”

  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传统出版流程,还催生了新的出版形态和服务模式。如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打造的中国警察智识数据库,面向垂直用户提供公安专业知识服务,建立了领域本体知识体系、勾画了公安专业知识图谱的概貌、实现了对1.6万余条知识元的梳理和关联,并逐步增添了公安法律法规、案例文书等多种资源类型。中华书局下属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的籍合网,是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了多种古籍类数字产品,已成为专业领域权威的古籍数据库之一。面对技术发展,出版单位勇于实践,展示了当前出版机构在产品的结构化和专业化方面能够实现的效果,也为出版转型升级迈出关键一步。


  破局:妥善处理技术应用难题


  “一项技术如果因为担心不良后果而过早实施控制,那么技术很可能就难以爆发。反之,如果控制过晚,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就可能走向失控,治理的成本也将难以估量。”陈丹指出,出版业在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要提前建立相应的制度与规范,预判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作品创作和传播方面引发了数据加工使用的法律许可问题,以及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作品的界定问题。”对于如何合理使用数据,阎晓宏建议,在技术许可的前提下公布数据使用信息,同时在进入使用环节后向文本所有者支付报酬,并明确相关支付原则。

  “当前,以概率为基础的大模型内容生成原理与人类的知识生产规律并不匹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晓光指出,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内容生态改变的基本逻辑,要超越纸电业务融合的表层逻辑,迈向深层逻辑,即认识到大模型技术支持下的多模态数据统一建模的根底,“从数据生产的角度来看,现阶段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对齐的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用高质量的中文语料来训练、修正这些模型以及建立我们自己的模型极其重要。”

  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说,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提高了文本生成的效率,也造成了一定的困境,如普通读者对于人类作品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分辨会逐渐模糊,因此亟须建立规范的内容生产机制,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区分、标注和识别,同时避免人工智能的生成物成为技术自我迭代后的语料,导致模型的崩溃和偏离。


  路径: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


  多位专家指出,出版业应自觉转变发展思路,主动拥抱新兴技术,深入挖掘人工智能与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的潜力,积极探索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新发展路径。

  面对技术应用的浪潮,出版业首先需要做到坚守正确的价值理念,坚持高质量内容的供给,发挥“定海神针”的功能。“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如果不能巩固和加强出版人的社会地位、维护出版业在社会知识与文化生产中的权威地位,那将是错误的应用。”王晓光指出,出版业追求的是连续性发展,必须坚持我们历史悠久的理想和信念,“新型数字出版物要坚持以便利‘人’的阅读、理解和学习为核心,坚持以人为创作主体,在内容生产方面始终坚持长期主义。”

  出版业应增强融合发展能力,开拓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出版新路径。“随着多模态出版产品的日益精进与出版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牢固构建,出版业正在打破产业间壁垒,促进深度融合发展,共同开创IP化多元衍生新生态。”陈丹认为,未来出版业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知识与智慧的孵化器。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出版业可承担更多促进社会知识共享、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使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推动出版业向智能化知识服务模式转型,这一发展目标已在业内形成基本共识。中图科信数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若华表示,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发展是出版业向知识服务新范式转型的重要机遇。“未来出版,要将生成内容的模型转变为服务逻辑的模型,把‘替代人工’的模型变为‘以人为本’的模型。这就需要出版业建立高质量数据的桥梁,不断提升数据生成的效率和专业服务的知识库;要扩大业务的服务范围,从提供内容到提供解决方案等,再到提供真正触达读者与用户的业务。”

  为迎接新型出版样态,行业也需要开拓新的商业模式,探讨利益如何配置。“未来的出版业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我们应该进行联合和整合,形成谈判优势,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大模型建立贸易关系。”阎晓宏认为,出版机构需要加强版权保护和贸易,推动出版业在新时代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