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数智赋能学术出版国际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3
核心阅读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长期大规模的“借船出海”会导致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路径依赖,因为通过第三方学术评价体系的过滤,容易造成“信息茧房”,使国际受众对中国学术的认知相对模式化。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优秀学术出版机构的成功经验,积极研发自主创新的数智化学术资源平台,必要时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收购国外成熟的数字化平台以增强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实现学术出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学术出版作为记载人类文明、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媒介,是当今世界三大出版领域(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学术出版的功能、传播手段和商业模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出版在整个出版行业的比重也在持续上升。提升学术出版的规模和质量,以数智赋能学术出版国际化,是我国学术出版界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学术出版进入数智化时代
传统学术出版的产品形态主要是纸质期刊和图书。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生活。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24年4月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5.7亿,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占网民规模的比例首次超过50%;与此同时,我国数字阅读作品出海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2023年数字阅读出海作品总量为76.24万部(种),同比增长23.35%。由此可见,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国家数据局2024年6月30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数字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数字社会更加普惠可及,网民规模达到10.92亿。此外,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文本、音频和视频三者之间的转化技术日趋成熟,在内容相关的前提下,任何文本都可以转化为音频或视频。例如,人工智能视频创作平台Wibbitz就能够将彭博社、路透社、美联社、福布斯等超过500家媒体的文本新闻,根据用户的偏好转化为不同内容的视频。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术出版的功能、传播手段和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出版已经从传统的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拓展到知识溯源、构建知识图谱乃至提供全方位专业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学术出版的空间、领域和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西方主要学术出版商对数字出版业务更加重视,数字出版业务收入占营收总额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例如,国际知名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早在2012年从数字化产品中获得的收入就已超过总收入的80%。反观中国学术出版界,数字化转型、融合出版落后于发达国家,纸质学术出版产品仍是国内出版企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有研究显示,即便是数字出版能力最强的国内优秀出版机构,其数字产品和服务收入占比仍不到20%。要增强我国学术界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须加速推动学术出版的数智化转型,提升学术出版的数智化传播与融合发展能力。
国外优秀学术出版机构成功经验
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国际知名出版公司逐渐转变旗下期刊和学术著作的出版形态,积极打造学术数据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销售,各国科研工作者也随之进入了“读库”时代。如今,国际知名的学术出版集团均已发展成为介入学术科研工作全流程的信息服务商,形成多元化数字出版业态,实现了内容资源的立体开发和版权的多维增值。
从国际知名学术出版集团的成功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值得借鉴:
首先较早实现数字化转型,拥有国际知名的数字化学术资源平台。
世界著名科技出版集团施普林格(Springer)于2002年推出的SpringerLink,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在线科学、技术和医学领域学术资源平台,提供超过1500万种资源,内容涵盖科学、技术、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图书、会议论文集、参考工具书等,成为全球图书馆最受欢迎的数字资源平台之一。国际化多媒体出版集团爱思唯尔,早在1998年就将其数字化平台Science Direct投入运营,针对科研人员、医生、律师等行业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数字化内容和工具;近年来,爱思唯尔不断推出数字化创新服务,在其数字图书产品中增加互动性和娱乐性的个性化学习功能,市场占有率也随之快速增长。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学术”数字出版平台与香港大学出版社、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等知名大学出版社合作,汇集来自全球15家大学出版社的2.4万种研究出版物,形成覆盖学者、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全球网络。上述国际知名学术出版集团,都较早地实现了数字化转型,以其资源丰富、方便快捷和个性化服务,受到许多国家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的青睐。
其次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规模化经营和融合发展。
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创办于1842年,二战之后通过资本运作不断兼并重组,收购了美国胡马纳出版社、英国BMC集团等多家知名学术出版企业,2015年与英国的自然出版集团合并组建了今天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爱思唯尔出版集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化扩张,先后收购了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美国学术出版社等多家学术出版企业和信息技术与数据管理企业,逐步发展成国际化多媒体出版集团。当前的国际学术出版巨头,无一不是通过资本运作不断扩充内容资源,逐渐将服务延伸到上下游领域,全方位拓展自身规模,通过融合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再次科技出版与学术期刊走在国际化的前列。
当今世界两大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和爱思唯尔出版集团,都是从自然科学、医学出版起家,逐步将业务范围拓展到全球科技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是无国界的,走出去的阻力相对会小很多。此外,据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者协会统计,全球出版期刊约为6万种,四大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爱思唯尔、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和约翰·威利(John Wiley & Sons)拥有的期刊品种数占全球期刊总数的16.2%。在SCI、Scopus等优质期刊检索数据库中,顶级期刊更趋向集中于大型出版机构。国际学术出版企业都很重视期刊市场,原因之一是期刊的出版周期比图书要短,其前沿性与时效性在出版国际化方面优势比较突出。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智化学术资源平台
一方面,我们可以继续借助国外成熟的数智化学术资源平台进入国际学术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长期大规模的“借船出海”会导致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路径依赖,因为通过第三方学术评价体系的过滤,容易造成“信息茧房”,使国际受众对中国学术的认知相对模式化。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优秀学术出版机构的成功经验,积极研发自主创新的数智化学术资源平台,必要时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收购国外成熟的数字化平台以增强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实现学术出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事实上,我国学术出版界已经开始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迈进。目前较为成熟且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中国自主研发的中英文数字出版平台有中国知网海外版数据库、SciEngine数字出版平台等。中国知网海外版数据库覆盖中国中英文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图书等多种学术资源,还打造了特色英文学术资源等,并推出了引文与评价体系。有研究显示,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学术出版物通过该数据库进入海外图书馆馆藏。科学出版社研发的SciEngine平台提供从作者投稿、专家审稿到最终发布和个性化订阅的一站式期刊出版服务,对接国际主流期刊检索平台、学术社交平台和搜索引擎,实现第三方数据库和学术机构跨平台采集数据,可帮助中国科技期刊实现全流程出版的数字化、学术传播的国际化、出版管理的智能化和内容资源的知识化。
在资本运作方面,国内出版机构也作出了大胆的尝试。2019年科学出版社收购了法国EDP Sciences出版社,这是中国科技出版机构第一次完成对西方国家科技出版机构的并购,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买船出海”的跨越式发展,搭建了科技出版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桥梁。未来我国的学术出版企业在资金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可采用这种并购方式,加速数智化学术出版平台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
(作者单位:外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