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紫牛新闻“江苏力量·向‘新’而行”专栏

精心构思 活泼有趣

作者:本报记者 张福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0



  江苏省产业基础雄厚、科教优势明显、营商环境优越,是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扬子晚报网·紫牛新闻推出“江苏力量·向‘新’而行”专栏报道,深入解读江苏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成就。


  全媒与科技融合


  从5月31日采访活动启动至7月31日,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扬子晚报网·紫牛新闻记者深入江苏省多个设区市,走进企业,实地探访,为受众呈现了6次报道。每一次报道均精心构思,由一集视频短片与一篇图文报道共同构成,为观众带来全面而深入的资讯体验。

  视频开篇以蓝、黑为主题色的城市画面映入眼帘,随后4束光从楼宇间腾空而起,穿梭于城市间,最后幻化成蓝银两色渐变的标题——“江苏力量·向‘新’而行”,好似新时代的科技新星在现代城市熠熠生辉。其中,“新”字被特意放大,起到了强调主题的作用,寓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与精髓正在于这个“新”字。由此,一场深度科技探索的序幕正式拉开。

  专栏中每篇报道的短片时长仅6分钟,却做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有限的时长里,报道团队巧妙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完美呈现,每一分钟都充满了“干货”,让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江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除了视频短片,还有配套的图文报道。文字介绍不仅系统整合了视频内容,还进一步丰富了主题报道,对视频中的信息进行拓展和深化,深入探讨了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关键着力点。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江苏力量·向‘新’而行”专栏报道的一大亮点,是创新性地运用了硅基AICG技术,这一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科技感和现代感。在视频短片开篇,扬子晚报社的首批硅基AICG数字人分身记者惊艳登场,他们以独特的分身记者身份开篇设问,巧妙引领观众踏上一段探索新质生产力的精彩旅程。而在短片的结尾部分,分身记者再度现身,与开头形成巧妙的呼应,使得整个报道结构更加紧凑、完整。


  趣味与专业兼顾


  “江苏力量·向‘新’而行”专栏报道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领域。从脑机接口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到数字货运平台如何实现精准高效的匹配服务;从智能购物车如何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到电信电力行业如何推进智能化服务的应用,每一篇报道都深入挖掘,展现了江苏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多元化探索。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领先地位,也彰显了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强大实力和无限潜力。

  生动有趣的标题和设问,给观众留下悬念,激起观众的兴趣和探索欲。报道由连续设问引入,《你好!人工智能新同事》中“传统制造业的‘钢铁巨人’如何被人工智能赋予聪明‘大脑’”、《大模型时代的虚拟数字人》中“硅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人是怎样‘分身’的”、《走向世界的攀登者,始终为“健康”发力》中“‘一次性内窥镜’是啥”和“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又是啥”等等,带着这些谜团,分身记者带领观众一同展开一场又一场解谜探险。

  专业的报道离不开权威专家的分析和有力的数据支撑。在第四集短片《尾气排放水清澈能喝?“超级充电宝”有多牛?》中,国富氢能研究院院长王朝告诉记者:“冬奥会上赛事使用的大巴、小小物流车,它们的运行耗能都由氢能的车载供氢系统来提供。”江苏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目前江苏省加氢站超过20座,投入使用的各类氢能公交车、物流车超过500辆。另外,在图文报道中,报道特地将视频中专家的建议这部分内容进行扩展,深度剖析这些专业人士的介绍和科学的数据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视角,权威人士的发展建议展现了他们丰富的行业洞察与前瞻思考,也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总体来看,“江苏力量·向‘新’而行”专栏是一次成功的报道实践,它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权威的观点和多样的形式,生动展现了江苏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就,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