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跟着课本读中国”大型融媒体报道

边走边看,文字与情景重合

作者:本报记者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0



  在这个暑假里,有一种比研学游更加火爆的旅行方式出现——跟着课本出现的事件、景色选择出行地点的“课本游”,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热门选择。那些熟练背诵的文章,那些引起深深共鸣的句子,那些早已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名胜、革命圣地,从纸上变为现实,学生和家长们一起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之年,从4月23日起,由中国教育报社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办的“跟着课本读中国”大型融媒体报道正式开启。此次大型报道从中小学课本出发,以记者纪行方式,借助文字、视频等载体,全面展现伟大祖国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科技之美,记录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读者跟随记者的脚步,顺着他们的目光,实现了一次“跟着课本读中国”的旅程。


  以别开生面的方式认识课本


  作为一个大型融媒体报道,“跟着课本读中国”的推出既呼应了社会热点,也体现了诸多巧思,让我们在领略祖国山河无限风光的同时,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见识到了课本鲜活的另一面。我们也许从未想过,课本也可作为旅游的“宝藏”攻略,而读过十几篇“跟着课本读中国”的报道就会发现,课本何止是语言优美的游行指南,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记录着众多科学奇迹和建设成就。

  如何将课本的价值体现于现实生活,拉近普通公众和课本的距离?“跟着课本读中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生动讲述课本和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引起的不仅仅是中小学生的共鸣,还勾起了很多大读者的回忆,更重要的是,报道重视挖掘课本文章背后的历史背景,也侧重课本中的文章与现实的联系,更不惜笔墨体现每一个地方的特色,让读者不仅对课本中的文章有了深入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何这个地方、这个故事、这位人物能入选课本,更通过报道看到当下,体会文章产生的深远影响。

  以《天安门前 春风浩荡——“跟着课本读中国”之北京篇》为例,特别报道组在开篇就引用了一篇家喻户晓的人教版语文课文——《开国大典》中的片段,与记者目光所及形成映照,课本中的文字就这样照进了现实。接下来,读者跟随记者的描述,一起感受天安门广场庄重的升旗时刻,这种现场感的描写,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课文中描写的情景与眼前的画面,在记者的脑海中逐渐交叠重合。”这句话不仅是记者的心声,更是读到此句时读者的共同感受。正是这样的文字,让课本在读者心中再一次升华,而达到这种效果,不仅需要报道团队对于各学科、各年级课本有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更需要从文章的立意高度、描写角度等多个方面提前做到“胸有成竹”。


  让课本内容生动“落地”


  正如“跟着课本读中国”大型融媒体报道的开栏语中所阐述的,“课本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载着文字的重量,更蕴含着历史的悠长意蕴和民族的蓬勃精神。这些精神财富如珍珠般镶嵌在课本中,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道路。”

  在中小学课本中,有许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相关的内容,“跟着课本读中国”正是让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教学核心目标生动“落地”的具体体现。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课文,比传统的旅游指南更具文学性,字里行间流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往小了说,“跟着课本读中国”呈现出极具地域文化的特色与故事,每一篇报道都是一则充满吸引力的游记,都是一次跨学科的兴趣探索。往大了说,如果将整个系列文章串联起来,就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分享,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让读者不仅觉得文章有意思,更有意义。以《津门故里 匠心筑梦——“跟着课本读中国”之天津篇》为例,记者从多次出现在中小学课本里的“泥人张”泥塑作品展开,生动呈现课本里的“泥人张”如今成为了学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载体。这不仅是天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缩影,也为教师分享了如何在探究学习中达到知行合一,将优秀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中。


  “读”出新意 融媒加持


  从首都天安门,到津门故里;从峥嵘险峻的狼牙山,到奔涌激荡的黄河壶口瀑布;从辽宁抚顺雷锋小学的一群群“雷小锋”,到江西井冈山小学一大批优秀的“小红军讲解员”……“跟着课本读中国”的行程跨越千里,记者们日夜兼程,只为走入课本中事件的发生地,从第一视角发回真实的所见所闻。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极具现场感的描写,再加上如散文般优美的语言,让报道没有停留在课本打卡游,而是通过深入的采访将文章引向更高的境界,这是对“读”字的解题,也实现了展现更加立体、鲜活的中国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跟着课本读中国”以融媒体报道的方式呈现,不仅每篇文章的标题做到形式的统一与地方特色兼顾,图文并茂加上短视频,让这个大型融媒体报道更贴近年轻读者。比如,《白云黄鹤 壮美诗篇——“跟着课本读中国”之湖北篇》中时长约10分钟的视频既有中学生学习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的课堂现场,也有今日武汉的繁荣景象,短视频既能够与文章互为补充,也能独立呈现,从角度到内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