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民报》全体采编人员同时走进长治市屯留区8个村庄开展住村采访——

在田间地头放飞新闻理想

作者:本报记者 李国生 通讯员 柳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13

  山一程,水一程。近日,《山西农民报》全体编辑记者在社领导的带队下,再次踏上了住村采访的征程。

  从单兵作战到组队出击,再到集体行动“深耕细作”,9年来,《山西农民报》住村采访活动主题在变、形式在变,但服务宗旨和内容品质不变。今年,报社把行程锁定在了长治市屯留区8个村庄,再次以“吃农家饭、住老土炕、干农家活”的务实采访作风,深入报道屯留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反映时代:“千万工程”在落地

  《山西农民报》副总编辑刘桂梅在今年春节前的选题策划中,就会同报社编委会把“千万工程”确定为今年报社住村采访的主题。经过反复商讨,长治市屯留区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探索走出的政策扶持与经济效益并重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进入了报社住村报道选址范围。

  7月9日,到了屯留区,刘桂梅身先士卒,顶着烈日酷暑带队赶赴麟绛街道西街村采访。

  西街村位于屯留区中心,全村共815户、2499人,过去人均耕地不足0.2亩,农业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集体收入微薄。近年来,西街村发挥区位优势,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产业。村民徐庆红顺势而为,在政府的帮扶下,成立了长治市方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服务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吸纳村民就业,增加了收入。目前,西街村的物流园也越做越红火,入驻企业200多家,带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增收,徐庆红借机又组建了长治市锦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物流园和村民住宅做物业服务。只有在一、二线城市才有的综合体商业楼——西街新天地商场,也在徐庆红团队的施工下即将竣工……

  站在施工现场,倾听着徐庆红的讲述,刘桂梅啧啧称赞。9年的住村采访,她和贫困户一起哭过,和脱贫户一起干过,现在她和大家一起沉浸在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中。“我们农民报就要把这样的乡土能人宣传出去,引领更多的能人回流乡村,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刘桂梅说。

  朴实作风:为农初心在澎湃

  住村采访,是身入、心入,也是情入。9年来,《山西农民报》记者秉持着敬农、为农、悯农的情怀,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火热生活……

  叶片萎蔫,植株软弱,果实上带着点点黑斑……《山西农民报》记者张美丽走进屯留区余吾镇南街村的西红柿大棚,热浪裹挟着发霉的腐臭味扑面而来。一位菜农耷拉着脸对张美丽说:“近来高温多雨,也不知道植株得了什么病,都蔫儿了!”张美丽俯下身打开叶片仔细观察后,对菜农说:“可能是青枯病。你先不要着急,回去以后我帮你联系我们报社的乡村振兴专家团,第一时间告诉你治疗的办法。你先加我微信。”

  在离南街村不远的麟绛街道堰漕村,《山西农民报》记者赵跃华推开了一幢民居小院的大门,一股酸爽味伴着微风沁入心脾。小院不大,绿荫正浓,院中央摆着一溜大缸。小院的主人宋仁杰介绍说,自己家从祖上就有酿醋的手艺,如今他接手了家里的醋坊。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他给自家的醋注册了“屯绛禄”商标,并规范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由于品质高、口感好,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我回来接手醋坊,就得把家传的手艺发扬光大。”得知宋仁杰的想法,赵跃华决定再为他加把力,向相关部门推荐,帮助他申请非遗。

  另一路记者,在丰宜镇石泉村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该村毗邻石泉水库,风景如画。村民彭连根响应政府招商引资号召返乡创业。在翻阅地图时,他觉得石泉水库看起来像个葫芦,于是想把这份寓意变为现实。他流转1000多亩土地打造葫芦种植基地和葫芦农庄,世代种植玉米的石泉村第一次种上了葫芦。为了助农增收,记者们自掏腰包,购买了葫芦制品,并发动朋友圈,帮助销售产品,吸引亲朋好友前来观光旅游……

  《山西农民报》记者务实的采访作风,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报纸被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为“咱农民自己的报”。

  践行“四力”:采编队伍在淬炼

  越是信息发达、信息繁杂,主流媒体越要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山西农民报》住村采访以实际行动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问题,并通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综合“考试”,极大地锻炼了采编队伍的工作能力。

  在屯留区住村采访期间,山西农民报社社长米厚民明确要求,全体采编人员要用手中的笔和肩上的镜头,为历史留一份底稿,为屯留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农民报人的力量。刘桂梅担任本次住村采访活动的执行指挥,对采访方向和内容严格把关,并细致入微地关心编辑记者的采访、生活。住村采访的报社中层干部不仅勇于扛大梁,还手把手教年轻记者如何写开头、搭框架、留结尾。

  《山西农民报》见习记者刘瑛在住村采访中结识了余吾镇西堰村村民王志超,在一天的采访中,他们聊了很多。王志超2023年春节期间去南街村看岳父时,想买些礼品,转了一圈也没找到家像样的超市,于是萌生了开超市的想法。去年6月付诸实施,今年元旦南街村商贸中心就竣工开业。王志超又发现,南街村没有小吃店,头脑灵活的他又把超市外围用隔断打开,建成了门面房,租给村民开小吃店。刘瑛被王志超敏锐的商业嗅觉所吸引,深入采访后发现,王志超还有一颗回馈乡里的心,不仅吸纳村民务工就业,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进货检查制度,确保食品安全……

  《山西农民报》见习记者杜淼、雷艺彤、李钰珏是新媒体达人。他们在深入学习采访经验的同时,利用无人机、摄像机录制视频新闻,现场分享新媒体技术,形成了新老记者“互学互鉴,教学相长”的局面。

  在为期两天的住村采访中,《山西农民报》全体采编人员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多角度、立体性报道屯留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为山西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可借鉴复制的样本。

  “我们决心持续不断地把住村采访进行下去,放歌伟大时代,礼赞乡村振兴。”刘桂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