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莫如读书

作者:王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9


  我在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公益宣讲之路走过了20年,20年对孩子、家长、学校教育的关注,让我对“至乐莫如读书”有了更深的感悟与思考。

  课堂上每次问家长喜欢您的孩子爱读书吗,大家都会把手高高举起,可问家长平常读不读书,一般很少看到有人举手。读书不仅是孩子们的事,更是人一辈子的大事!烦躁的时候读书,可以静心;迷茫的时候读书,可以清心;孤独的时候读书,可以消除恐惧;无解的时候读书,可以答疑解惑。青少年读书能够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甚至能触类旁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所有读过的书,汲取的智慧,都会藏在脸上、气质里、谈吐上。即使以后没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仍有丰满的生命。

  古往今来,无数名人通过读书拓宽了学识,涵养了品格,悟出了人生真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读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人获得知识,提升修养,增长见识。”著名诗人、作家冰心曾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读书宜早。6—12岁,是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长足发展的最黄金时期。经过海量阅读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早在幼儿园阶段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已经与不爱读书、不会读书的孩子远远拉开差距,一位奶奶曾经告诉我,她的小孙子因为看绘本,有效解决了厌食和刷牙的问题,孩子不需要太多的道理,读书体验的过程就是成长。我曾经遇到丰县东关小学一位五年级的学生,他超强的社交能力、不俗的谈吐礼仪、严谨的逻辑思维,让我刮目相看,通过他的家长了解,原来他已经把《三国演义》读了30多遍。孩子从小通过读书掌握各种知识,尝试着了解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各种秘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会在别人的故事里,发现和观察他们自己,完成对自我的认知。面对宽广的未来,孩子不停地探求自我的边界,不经意间读到的一本书、听到的一个故事,便可能让他们找到自己梦想的目标,让人生从此改变走向。

  读书宜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阅读方面需要掌握的能力。经典名著、侦探小说、时事新闻、天文地理相关的趣味小科学等,尤其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口味越杂越好。通过多元化的阅读,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读书宜专。读书不专心,即使有读书的行为,也难有读书的效果。朱熹是宋朝的思想家,他是儒学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他曾经说过:“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有很多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等,也可以说是专心致志地读书成就了他。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强调“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他的书籍,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读书宜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读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做到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将读书与思考结合,才能将书中的知识吃透,转为己用,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在阅读的过程中,坚持多动脑、多思考,做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才能实现增长学问,实现阅读的最佳效果。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感悟和问题,并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读完一本书后,总结书中的主题、观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部分,从而巩固阅读成果。

  读书宜静。人生是一场旅途,那么途中我们难免会遭遇迷茫和困惑,静能生慧,只有静下心来读书,才能真正品味到文字之美、之奇、之妙。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心静读书,才能有辨识、有器量,才可能做到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不随波、不跟风——这种安静,是人生的淡静,生命的从容,心灵的丰足。只有守住内心的淡定与宁静,才能在茫茫的人生旅程中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

  至乐莫如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知易行难,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可以帮助我们遇见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丰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