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重读史铁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文/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9


“他再次拨动一代人的琴弦:重回地坛,重读史铁生分享会”现场。


  专栏作家潘采夫近期在地坛随机询问年轻人,你们知道史铁生吗?不少年轻人回答,是因为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所以来到地坛“寻找史铁生的足迹”。其中,一名母亲陪伴的十几岁女孩对书中的内容脱口而出:“我自以为自己所受的痛苦,其实在母亲那都是双倍的痛苦。”

  年轻人对史铁生的喜爱还表现在购买力上。在2024年“抖音商城618好物节”活动期间,《我与地坛》位列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前五位。

  近日,“他再次拨动一代人的琴弦:重回地坛,重读史铁生分享会”在毗邻地坛的雍和书庭举办。作家梁晓声,史铁生妹妹史岚,史铁生生前好友、评论家解玺璋,与潘采夫、数十位读者粉丝以及史铁生生前亲友,一起探讨史铁生作品与精神世界,解读史铁生及其作品获得当代年轻人共振的原因。


  奔腾的爱意 让经典作品生生不息


  梁晓声认为,史铁生作品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传播,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首先“还是作品好”。在他看来,史铁生的文字,“是家长们都会非常放心地推荐给孩子们,纯洁、温暖、爱、真诚,另外还有干净”。

  梁晓声在重读史铁生作品时,强烈感觉到史铁生是一个天生拥有爱心的作家,感觉到他始终是在用有温度的眼看生活。提及《我与地坛》中有关母亲的描述,梁晓声说:“我几乎可以想象所有的年轻读者,第一是都会共情,第二可能都会改变他们和自己父母的某种关系,亲密的会更亲密,感恩的会更感恩,相反(不感恩的)也会学会感恩。”

  他说,年轻人如果喜欢写作,想从一位作家的作品中找到一些有益的经验的话,史铁生的作品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心中的爱在作品中奔流不息。“一位作家已经离我们远去,他的作品却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获得口碑,不断被阅读,并且广受年轻人喜欢,一定是有理由的。说到底还是作品好,我读史铁生作品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史铁生是一个天生拥有爱的作家。”

  此外,梁晓声认为,史铁生作品中社会认识价值很大,真实记录了陕北插队时的状况,他认为,“小说是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面对痛苦的勇气 与年轻读者产生共鸣


  解玺璋认为,现在年轻人喜爱史铁生,是因为“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他们的生存状况、心态与史铁生当年所面临的状况存在相通之处,“铁生思考的问题在某些地方会触动他们”。

  潘采夫深有感触,他说,有时以为离史铁生远了一点点,但是很快就会发现不得不再一次走近他,“当你意气风发的时候可能离他很远,当你突然间有点困惑迷茫的时候,好像又靠近他了”。

  史岚提到,史铁生病后也曾“有过两年要死要活”,而后“战胜了痛苦、理解了痛苦”,这在《我与地坛》中有明确的体现。对于年轻人为什么突然喜欢史铁生,解玺璋的理解是:“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有的人可能是身体上的,有的人或许是精神上的。年轻人‘躺平’之后想起史铁生,这种表现可能是精神上的。他们在铁生这里也找到了一种共鸣。史铁生对他们来说有一种激励,因为他坐在轮椅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你遇到一个什么困难或者问题,能够把最坏的情况想好,就可以坦然面对了,最坏的情况都能接受,还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这或许给年轻读者以勇气。”


  以多角度 阅读史铁生作品


  在梁晓声看来,人生好比数轴,由零度、负数、正数构成。坐在大学课堂里的年轻人大都处于正数,在向前发展。而史铁生原本和许多青年人一样,都处在正数的位置上,充满了自信和憧憬。“然而有一天,他突然退回去了,他肉体的人生向后,进入了负数状态。他多么想和那些同龄人一起向前,这时他的所思所想,关于人生,包括生死,这是史铁生的作品中,特别值得细读的一个角度。”

  解玺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史铁生生病时才20岁,是年轻的体育爱好者,喜欢足球、田径,是拳王刘易斯的粉丝,当年刘易斯来京,解玺璋还陪他去见过一面,“他是真崇拜”。

  怎么给自己一个出路?史铁生思考了人的有限性,认为人无完人,真正的完美在彼岸。“所以他老说眺望,我们的编委会之所以叫‘写作之夜’,就是因为夜里才是最好的写作时机——这时人的心灵放开,摆脱尘世的干扰,才能进入纯精神领域。”解玺璋表示。

  对于史铁生的阅读,梁晓声还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作为读者,只不过在看一本书,看一个作家怎样修辞、怎样造句,作家的眼睛在那种情况下怎么看阳光、逛公园的时候怎么看公园的树。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当成在听一首音乐,且是我们喜欢的曲调。这个过程本身是有益的,它和欣赏二字、和陶冶二字、和放松二字都是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