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远洋 走向深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9
舟山渔民走向远洋前,世世代代生活在舟山渔场。这个中国最大的渔场有多古老?至今这个渔场中仍生存着两种远古的海洋动物。其已寥若晨星;偶现踪迹时,依然让人怦然心动。
——摘自《逐梦远洋》
最近,我用两周二刷来其新著《逐梦远洋》(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这是一部以近海渔业和远洋渔业兴衰发展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奏响了“从这里走向深蓝”的东海壮美渔歌,甫一出版便荣登“2023浙版好书年度榜”。
来其新著虽是无典型人物叙事,但情节跌宕起伏。他以时间节点为轴,撷历史事件、海洋生物为珠,将诸多的细节和故事串联成链,为我们打开一片全新而又神奇的海洋世界。通过对舟山渔场百年变迁的全景式记录,体现了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等现代海洋思想。
《逐梦远洋》透过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兴衰历程,循着现代远洋渔业艰难崛起之路,引发人们对海洋生态文明之思。对深蓝的向往不可辜负,在我国积极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蓝色朋友圈”日益扩大,与各国共谋蓝色发展未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之际,这部在人文经济学视域中令人自省深思的佳作的出版,值得关注。
此书以一艘远洋渔轮孤独但一往无前地航行在深蓝色的大海为书封,由一个引子和9个章节组成,结构并不繁杂。我在炎夏捧读这部新著,一个个文字快速闪过,但一幅幅历史流脉清晰的画面却像是跨越万年的连续剧,漫长又厚重。细读这部浩大史诗,我触摸到中国远洋渔业的时代痕迹和演变轨迹,并与作者一起探寻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智慧密码。
来其的成功在于选题独特。他是生活在舟山的杭州籍资深媒体人,长期深扎于舟山群岛,积数十年“田野调查”之功,用3年时间到渔区10余个小岛体验生活,采访百余人,查阅近百万字的历史资料,又花费两年潜心创作和修改。五年磨成一剑,探寻人与海洋如何和谐相处的深刻问题。
本书揭示了深度融合的两个宏大主题,第一个主题是通过描述近海渔业从衰退到保护、修复的过程,演绎从“人定胜天观”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变化轨迹,其精髓在书尾有呼应:“只有年年有余,才能年年有鱼。”另一个主题是通过描述舟山渔民逐梦远洋的壮阔历程,展现中国现代渔业崛起之路。当我看到渔民们经受着波诡云谲的考验,怀揣一往无前的斗志,穿越惊涛骇浪;当我在舒适的餐桌前,感受着海洋的馈赠……
来其集作家、记者于一身,具有较为高超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历史叙事分量,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时代性、文学性和思想性,而这三性正是优秀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
来其从鲎和鳣这两种远古海洋生物入手,细阅《昌国州图志》《剑桥中国明代史》等典籍,收集传唱千年的渔谚渔歌,查询诸多舟山渔业档案,资料运用之翔实,采访作风之踏实,体现了报告文学作家必备的求真务实精神。
最令我感动的是,来其作品彰显出的使命担当和悲悯情怀,体现出难能可贵的格局、良知、风骨和气度。作品通篇充满着忧患和悲悯,饱含着思虑和深情:四亿年养成的丰饶海产,承载不了人类短短20年的滥捕酷渔。他写了渔老大那句令人心痛的悄悄话:“你知道吗?鱼是会哭的。”他从资料中,探寻出大黄鱼资源遭受致命打击的历史真相……足见他追寻历史、辨识真伪、探求真相的勇气。
一部有价值的报告文学,首先必须从报告出发,最终回归文学。此书语言生动、形象独特。一位远洋渔民在出海前,提前在每天的日历上写句家常话给妻子,足见夫妻间至深的情感。2003年清明,中国渔业工作者为长眠在异国的中国远洋渔民扫墓,一句“为了能够魂归故里,这里的坟墓都面向东方”,让人破防泪目……这一切,极大地加深了作品深度,提升了主题高度,增强了文学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