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
——专访北京史研究专家李建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9
自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后,年届七旬的北京史研究专家李建平,忙得不可开交。作为北京中轴线研究知名学者,李建平先后推出《北京中轴线》《魅力北京中轴线》《北京文脉》《皇都京韵——走近北京城》等著作。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我是万分激动,这是一件盼望已久的事。”8月4日晚,李建平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很是激动地说道:“终于看到一个可喜的成果,这是中轴线研究值得列入里程碑的一件事。”
申奥成功结缘北京中轴线研究
论起李建平与北京中轴线研究结缘,始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当时在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工作的李建平,经常去踏勘奥林匹克公园选址,“我单位旁边就是如今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所在地北顶村。当时站在北顶村的高处沿着北辰路往南一望,一眼就望见钟楼,从这里看,奥林匹克公园与北京老城的传统中轴线相连。”
李建平感慨道,正是通过奥林匹克公园规划建设,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中轴线是北京城市的脊梁,是城市的灵魂。”这番经历激发了李建平走上北京中轴线研究之路。结合奥林匹克公园建设等,李建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推出了自己首部中轴线专著《魅力北京中轴线》,“2008年6月上市不久,就卖脱销啦。”李建平笑着说,“没想到这么一部科普著作,会一抢而空。”
《魅力北京中轴线》的新颖不仅体现在对北京文化切入的独特角度上,而且融化在全书的框架结构中。在系统介绍中轴线的发展脉络后,又重点论述了奥运背景下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与创新。“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当我们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来打量北京中轴线和北京文化的发展轮廓时,我们的体会和认知必然更加准确、更加到位,也更加舒展、更加灵动。”李建平感慨道。
“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北京立即将‘人文奥运’的倡导融入‘人文北京’建设,提出借助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促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李建平表示,通过人文北京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自己对于中轴线的相关研究也更深了一步,“2012年《魅力北京中轴线》修订再版,增加了三分之一的最新中轴线研究成果在其中。”
全力做好中轴线文化普及
秉持着“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了解北京中轴线、了解北京文化”,李建平今年推出了最新力作《北京中轴线》,“这本书就是有关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普及读本,给咱们老百姓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做好北京中轴线文化宣推普及工作。”
撰写时考虑到“通俗易懂”这一原则,李建平全部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中轴线历史文化传承,“没有引用古文”。同时为了更直观形象地向读者“把中轴线的事说清楚、说准确”,李建平为全书绘制了37张示意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更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李建平笑称,自己年轻时做美术老师这一功底算是派上了用场。
在《北京中轴线》中,李建平写了“中轴线之实”,即尚中的文化基因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现今申遗的北京中轴线规划设计始于元大都,经过明清定型完善,至今已有750年历史;李建平还通过字里行间的梳理,写了“中轴线之名”,第一个提出北京中轴线概念的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其在《中国建筑史》中,论述中国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时,开始使用“中轴线”一词;同时李建平在《北京中轴线》一书中还写了“中轴线之魅力”介绍了“左右对称的审美文化”“五行、五镇、五色的传统文化”“阴阳和谐的理气文化”等。
近年来,李建平针对北京中轴线的研究重点聚焦在其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即“中正和谐、天人合一、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在李建平看来,这是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精髓。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可以说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李建平感慨道,“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中轴线是个富矿,我们目前仅挖到了‘第一层’,要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讲好北京故事,把中轴线这张金名片推向全世界,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