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绵延历史文脉 绽放古都新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9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这样描述,一根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可以说,一条北京中轴线承载着悠久历史,显示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梦想与追寻。与中轴线上的文物古迹相同,书籍成为记录中轴线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向民众传递着中轴线的多元文化,让更多读者通过文字、影像与图片,了解中轴线文化内涵、理解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意义。
通俗阐述中轴线文化内涵
作为一项规模宏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态遗产,北京中轴线不仅串联起众多文物古迹,更清晰地构建了一个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体系。作为“北京文化书系·古都文化丛书”中的一本,《中轴线——古都脊梁》(北京出版社)深入阐释了我国都城营建“居中而治、以中为尊”的理念以及中正、中和、凝聚、向心,多元一体的文化传统,并全面介绍了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永定门等众多文物古迹。
“天坛是帝王祭祀天神的最高场所,体现了‘敬天’的文化主题;先农坛是帝王亲耕的重要场所,体现了‘重农’的经济主题;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体现了‘尊祖’的伦理观念;社稷坛是帝王祭祀社稷之神的场所,体现了‘爱国’的政治理念。”《中轴线——古都脊梁》责任编辑张晨光表示,一书在手,读者不仅可以纵览中轴线的沧桑变迁,而且可以感悟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代都城中轴线发展的最高峰。在这条北京的中轴线上,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辉煌。”
同样聚焦于阐释中轴线文化内涵的还有《北京中轴线》(华文出版社),详细介绍了中华文明“尚中”的文化脉络,论述了北京中轴线具有的中华文化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征,并以北京中轴线上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力论证。
“根据北京中轴线的特点,《北京中轴线》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左右对称’‘吉祥瑞兽’‘围和空间’‘九门宫阙’等,展示了北京中轴线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以及‘古树名木’‘河湖水系’‘正阳雨燕’等。”该书责任编辑方昊飞指出,《北京中轴线》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北京中轴线上遗产点的文化特色及来龙去脉,“书中配有100多张彩色图片及作者绘制的示意图,读者可近距离、大尺度地赏读北京中轴线之壮美。”
承载丰厚知识积淀
北京中轴线从哪里来?北京中轴线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北京中轴线?如何保护北京中轴线?向公众讲清楚、讲明白这些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北京出版社)用小8 开画册开本,通过兼具艺术性与知识性的图片、相得益彰的图文设计、中英文双语的表达方式,全面呈现了北京中轴线的渊源流变、结构形态、遗产价值和保护工作。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项目、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系列图书共6册,其中不乏独特视角,尤其《保护与传承》一册,围绕北京中轴线保护所进行的制度建设、实际行动和理念更新,使读者了解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相关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所做的共同努力及其明显成效,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自觉,助力北京中轴线的永续传承。”该书责任编辑高琪介绍,本系列图书由长期以来深耕北京历史地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研究的多位专家学者携手打造,并邀请“中国最美的书”获得者鲁明静担纲整体设计。“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装帧设计等表现形式来说,本套图书都是立足当下,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向中外读者展现北京中轴线巨大魅力的窗口。”
“小书”不小,依然能承载北京中轴线所积淀的丰厚知识。作为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书,《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清华大学出版社)以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为线索,串讲了自钟鼓楼至永定门遗产点的古建筑,包括修建时间、功能、服务对象等基础知识,侧重于建筑营造与古迹保存。
“全书由262组围绕北京中轴线的常见小问题组成,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尤其是现已不存的建筑,均配有较为清晰完整的老照片,帮助读者加强认知。”该书责任编辑孙元元坦言,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深厚内涵和文化价值,远不止这些简单的小问题,这本力求面面俱到的小书,能让零基础的读者初步了解北京中轴线沿线的古建筑,了解古人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广大读者的一本北京中轴线入门书,引导大家深入学习、探索我国古代都城设计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
以绘本领略中轴线之美
绘本依托图画这种直观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北京中轴线的建筑艺术之美,感受北京的人间烟火气。《穿越北京中轴线》(北京出版社)以充满趣味的文字和恢宏精美的手绘插图,采用时间轴线、空间轴线等双轴线并行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本书虽然以绘本的形式呈现,但其实不分年龄段,只要你想了解北京中轴线都适合阅读。”该书策划、责任编辑于蕊介绍说,作为一本讲述北京中轴线人文历史的科普绘本,“全书将中轴线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礼制文化、高超绝妙的建筑设计等内容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真实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浸润古都人文底蕴,领略北京城脊梁的风采,从多角度、多方位解读中轴线。”
在于蕊看来,和同类主题绘本相比,《穿越北京中轴线》一书在内容、绘图、形式的创新上都下了很大功夫。第一,采用时间和空间双轴线讲述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并穿插四季的变化,全面展现了如《清明上河图》一般壮美恢宏、鲜活生动的历史画面;第二,全景式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书中涵盖历史、建筑、声乐、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增长见识;第三,百余幅手工绘图,画面绝美,将水彩画特有的灵动与虚幻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具艺术观赏价值;第四,充满趣味的设计巧思,书中独具匠心的异型插页和超长幅拉页设计,北京雨燕诙谐有趣的对话,增加了阅读中的韵律感和互动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本书是非常好地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小读者宣传介绍古都传统文化,讲好北京故事的窗口。”于蕊认为,该书让孩子们从小汲取历史文化的滋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心中发芽。
《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建筑乐章:北京中轴线》(少年儿童出版社)是作家邱华栋专为青少年读者创作的个人第一部绘本作品。“它并非作者临时起意之作,而是邱华栋深耕北京城研究多年,在城市传记《北京传》的基础上精心打磨而成。”本书责任编辑、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创儿童文学中心总编辑霍聃介绍道,该书延续了邱华栋一贯简约、平实的创作风格,“每帧画面都充分考虑到身临其境的儿童视角,通过绘本的‘镜头’语言,精准描绘出北京中轴线真实的远景、中景、近景,让这一历史文化地标在小读者眼前一览无余。”
在霍聃看来,邱华栋的真正高明之处在于,通过中轴线上古老与现代的交织,通过四处弥漫的烟火气与人情味,让小读者深切体会到,中轴线并不仅仅是一组建筑,一段历史,抑或是一种文化,它更是一个鲜活的、会呼吸的生命。它的“活”,体现在它时时刻刻的生长中,它容纳着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也在默默影响着在这里生活、从这里走过的每一个人。
霍聃认为,这种出发,在北京中轴线上体现得尤为深刻,“因为在这里,每一刻都是崭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