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抓娃娃》:
欢笑为引 诱发深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7
截至8月5日17点41分,电影《抓娃娃》总票房突破27亿元。该片以荒诞幽默的方式,探讨了当前中国社会中广受争议的“鸡娃”现象,不仅让人们在欢笑中收获愉悦,更在娱乐之余引发深思。
影片讲述了西虹市首富马成钢(沈腾饰)与春兰(马丽饰)夫妇为培养完美继承人而隐藏身份,“穷养”小儿子马继业(肖帛辰饰)的故事。在马继业的成长过程中,马成钢把自己少时成长的老宅改造成精巧的“生活实验室”,并请来各个行业的精英隐藏在儿子身边,秘密为其保驾护航。然而,随着马继业的成长,他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被设计,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终,马继业在高考当天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从而揭露了真相。
在题材上,《抓娃娃》聚焦于家庭、成长与自我实现等深刻议题,并巧妙地融入了“西虹市宇宙”标志性的奇幻色彩与荒诞风格,加之沈腾与马丽两位喜剧演员的默契合作,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既接地气又笑料十足的视听盛宴。在影片“反向养娃”的设定下,角色行为上的巨大反差成为笑点的密集区。例如,马成钢为了教育儿子并赢得他的敬佩与心疼,驾驶着象征朴素与艰苦的驴车“外出打工”,下一秒却暴露出无法掌控局面、手忙脚乱的窘态;“瘫痪”的奶奶因忍受不了尴尬而扛着轮椅仓皇逃跑,在众人面前留下狼狈的身影……这类自然生动的反差情节满足了观众对于荒诞喜剧的心理预期,也是影片播出期间观众笑声不断的保障。
虽然《抓娃娃》披着一袭华丽的喜剧外衣,但是洞察着当前社会存在的功利化教育现象及家庭情感教育缺失的严峻现实,流露出对这一时代病症的深切忧虑与关怀。影片并未满足于表面的讽刺与批判,而是运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与鲜活立体的角色刻画,温柔地引领观众穿越表象的喧嚣,重新感悟教育的真谛。
在这部作品中,欢笑是引发深思的催化剂。它促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审视自身及周围世界。《抓娃娃》最终呼唤的是,在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现代生活中,在功利追求与情感滋养之间找到平衡;在家庭这一温馨的避风港中,倾注更多的关爱与陪伴;让教育回归其滋养心灵、塑造人格的初心。
从视听艺术的维度审视,《抓娃娃》的故事呈现成熟且和谐。影片以音乐作为灵魂线,将一系列精心雕琢的场景紧密相连,编织出一幅幅既连贯又充满惊喜的叙事画卷。观众随着音符的跳跃,领会到各个场景之间的逻辑与情感脉络联系,随着马继业一同“闯过”精心编排的“游戏关卡”,在层层递进中逐步深入故事核心,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成长蜕变。同时,音乐的运用平衡了情节的荒诞性与观众的接受度。面对比较大的情节转折时,影片借助滑稽幽默的音乐元素,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化解了潜在的疏离感,让观众在欢笑中更加沉浸于影片所营造的既现实又梦幻、既熟悉又新奇的叙事空间之中。
总而言之,《抓娃娃》将沉重的社会议题融入轻松诙谐的叙事框架中,展现出不凡的创意与尝试。影片在保持开心麻花电影一贯幽默风格的同时,也在观众心中种下了反思的种子,让笑声背后蕴含着对现实问题的微妙探讨。
在《抓娃娃》之后,创作者将继续构建“西虹市宇宙”,这既充满挑战又极具潜力。在此过程中,寻找并把握娱乐性与思想性的黄金平衡点将成为关键所在。创作者需继续发挥其在幽默表达上的独到之处,同时勇于深入挖掘社会议题的内在价值,拓宽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以期引导观众在欢笑之余感受到影片背后的深刻意蕴,让“西虹市宇宙”不仅仅局限于令人捧腹的喜剧系列,更蜕变为一座蕴含深邃思想、触动人心深处的智慧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