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颠覆想象,让文学与大银幕擦出火花

作者:本报记者 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7

  电影《解密》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的同名长篇小说,由陈思诚编剧并执导,影片全程由IMAX特制拍摄,讲述了拥有数学天赋的容金珍,如何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密码破译工作的感人故事。

  随着影片的热映,该片也以其独到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吸引着观众走进电影院。有人称这部电影为“国产版《盗梦空间》《奥本海默》”,因其具备了谍战、悬疑等多种元素;也有人称之为“中国版《美丽心灵》”,因其也讲述了一个孤僻的天才在世俗眼光下成长的故事。电影中的一句话似乎可以用来表达影片的主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密码,这一生就是解密的过程。”

  原著精髓与影像创新的碰撞

  文学与影视同为叙事的艺术,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一场“双向奔赴”。走进影院观看《解密》的观众,大多也怀着“解密”的心态。他们想解密的,是一部经典小说如何改编成为精品电影的。

  《解密》作为麦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积累了大量的忠实读者。电影如何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文字的艺术转化为影像的艺术,是改编的关键。电影《解密》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将小说的情节视觉化,更是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通过电影的语言,将谍战、悬疑等元素巧妙融合,增强了叙事的张力和观众的代入感。

  从文学到影视的媒介转化,并不是一场简单的“二次装修”,而是需要用心用情的创造,精雕细琢也不为过。在日前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承办的电影《解密》观摩研讨会上,麦家坦言,电影《解密》是其被改编的所有作品当中最好的一部,在如何通过中国电影向世界传达中国形象上,《解密》做出了非常卓越的努力。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认为,这部电影是文学和影像的相互成就,也是戏剧和哲思的相互成就。片中主要角色之间形成了非常好的人物关系,挖掘出人性的丰富性和力量感,是一部能够让观众内心怦然一动的作品。

  文学以文字为媒,需要读者借由想象力来欣赏,而电影则以视听为介,以直观的影像和声音来讲述故事。如何实现文字的具象化?“麦家的小说提供了非常好的文学基础,但在改编过程中也存在不小的挑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影片采用了很多精彩的艺术手段和元素符号来呈现人的梦境状态,借助不同类型元素的融合,塑造了容金珍这样一个能够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来的独特艺术形象,这是这部电影特别重要的成就。

  在改编过程中,既要有忠于原著的“不变”,也要有适合影视化呈现的“改变”,在“变与不变”的充分磨合中才能碰撞出影视佳作。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看来,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发挥了影像艺术极大的作用,塑造了一个极富数学天赋的少年,在对人物多面立体的呈现刻画中,让观众既看到了“国”,也看到了“家”,更看到了“人”。

  “这部电影是当下一部较具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影片,希望我国银幕上多一些像《解密》这样能够让观众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电影。”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认为,《解密》在原作的基础上从文学思维转化到了电影思维,其中贯穿始终的家国观念是影片的立身之本。

  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体现

  《解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解密故事,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家国情怀的深层意义。观众在跟随剧情发展的同时,也在思考主人公的选择和牺牲,以及这些对于个人和国家意味着什么。正如陈思诚所言,虽然片中的角色是虚构的,但是影片背后集结的无名英雄们,以及他们的事迹、给这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重大推动和改变,都不是虚构的。

  领衔主演刘昊然也透露,早在看完剧本之后就特别激动。他提到,容金珍经历了自己短暂且辉煌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以自己所有的成长经历,发自肺腑地表达了对于国和家的感受,相信所有观众看完后会对国和家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研讨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片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影视化的创新,实现了对家国情怀和人性探索的深刻表达,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表示,这部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想象力,是一部让今天的年轻人信任家国叙事的作品,很多瞬间的光影会成为永恒的图像和记忆。影片对于人性的情感阐释非常纤细且富有感染力,不少场景让人有潸然泪下之感。

  “《解密》不仅非常有力地体现了家国情怀,同时也展现了强有力的文化自信。”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说道。

  可以看到,电影在处理家国情怀与人性探索这两大主题时,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技巧。它不仅仅是在解密,更是一个关于成长、选择和牺牲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容金珍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电影呈现了一个个体与国家、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交织的复杂画面。这种深层次的主题表达,使得《解密》在众多改编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邓光辉所言,电影是精神产品,要解决人们精神享受的问题,要走入人的内心,这也是这部影片本身兼具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集中体现。

  紧张剧情与视觉震撼的交织

  观看《解密》的过程中,观众不仅沉浸于紧张刺激的剧情,更对影片中的人物命运和深层次主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影片的视听效果和场景制作,尤其是对梦境的具象化呈现,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格非表示,电影叙事节奏明快,制作水平高超,具备很高的完成度。关于影片梦境的营造,带来了非常多空间上的视觉震撼,使得影片充满了动感,也把“解密”这一行为作出了具象化的呈现。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认为,影片中对于宏大叙事的展现非常具备个人风格,并且与同类的国外影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关于梦境的影像呈现较具风格,人物塑造质朴真实、生动细腻,这些都是以往很多影片中所不具备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也认为,影片爱国爱家爱业的主题表达构建了影片的稳定之核,现实和梦境不同空间之间的量子纠缠充满了悬疑性和哲学性,图腾式的符号和画面折射出电影独特的美学气质,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的打造立体而充分。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也认为,《解密》的创作把握好了时代与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是一部以文化涵养电影创作、以艺术挖掘时代内涵的电影佳作,是把高艺术水准性和高受众满意度相结合的一次创作实践。

  可以说,《解密》在文化价值、艺术创新和风格表达上的成功,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类型,也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认为,这部影片在类型的拓展上给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新样本,实现了重要的探索,是在和世界电影的对话当中,我们能够拿得出手的一部电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