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真人秀解析:

去“秀”存“真”引共鸣

作者:王震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7

  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和创新对于电视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前,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等,提出了真人秀节目要避免过度明星化,规定了真人秀节目要减少明星参与人数,提高普通群众的参与比重,让群众成为节目的主角。以此为契机,一批真人秀节目纷纷作出调整,或大幅提高素人作为嘉宾的比例,或推出全素人阵容的真人秀节目。

  其实,让更多普通人参与到节目之中,意味着节目将有更多未经雕琢、未经排练的真实场景和真实情感展现给观众,这种真实性也必然让节目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共鸣。

  综观当下市场,素人真人秀大多集中于职场题材和情感题材,同时,在生活服务(《交换空间》)、角色互换(《变形记》)等题材上,素人真人秀也显示出独特魅力。梳理其成熟经验不难发现,几个关键因素不容忽略——

  人——先决条件

  “人”是真人秀节目终极的主题,真人秀节目在记录真实事件的过程中,能够展现人的心态、情感,并关注人的命运。要想给观众心灵的触动,必须妥善进行角色的选择和配置。能够参加真人秀录制的素人亦需要层层筛选。

  为了保障节目的故事性和冲突性,对角色进行定位是必要的手段。在具体操作中,首先是差异化归类,也就是把素人根据其特征做归类画像,比如端淑型、可爱型、文艺型、叛逆型等各种类型。其次是极致性标签,如果素人在某一点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则可以放大其这一特征,比如高专注、高学历、精钻研等。

  要想素人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真人秀在角色配置上还要遵循戏剧化的原则,让人物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关系。例如:主角和配角关系,对立和竞争关系,互帮和互助关系等,就像《令人心动的offer》中,“打造CP”的模式非常受现代年轻人喜欢。

  故事——重要配备

  叙事学中的“故事”是一个抽象概念,按照以色列作家里蒙-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中的定义,故事是指从作品文本的特定排列中抽取出来,并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构造的一些被叙述的事件。

  素人真人秀常常通过利用极致的环境设计,展现人物内心的冲突和人物在极端情况下的反应,并运用时间限定来制造跌宕的效果。如设置在封闭环境里的荷兰社会实验类真人秀节目《老大哥》,又如国内制作的展现生死故事的节目《急诊室的故事》等,都是通过情绪的表达,凸显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从而加大故事讲述的张力。

  真实——魅力所在

  “真实感”是素人真人秀的魅力所在,因为真实生活往往比剧本更好看。只有素人表现得足够真实、真诚,观众才更容易在节目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要想获得真实感,真人秀节目必须符合人物关系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注重细节表现。比如浙江卫视《相亲相爱一家人》从细微之中捕捉情感信号,提出的“初次见面要如何打开话匣子”“饭桌上如何打破尴尬”“恋爱中是男生应该主动还是女生”等话题,贴近真实生活,较具代表性。

  素人真人秀常常会用到“原生态”这种表现手法,即内容上还原和关注生活的本真。以《种地吧少年》为例,这档节目采用了“养成式”的纪实拍摄手法,让观众能够真实地看到10位少年在190天内,如何完成142亩小麦的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过程,给足观众沉浸式体验。

  一档素人真人秀能不能“火”,关键不在于其是否有新颖的外在模式,而在于能否洞察社会的痛点,击中观众的内心。真人秀的特色是“真”,也就是纪实性,相比于名人在镜头前的表现总有种戏剧化的效果而言,素人往往更能够体现出真人秀所需要的“真”。如果观众看的是名人,往往会有一种是在看别人的故事,但若观众看到的是素人,便会更容易有代入感,像是在看自己的故事。“无剧本”“不干预”的拍摄手段,也会让素人真人秀显得更加真实、真诚,通过素人之口传递出的观点也更能反映普通百姓的看法,更容易让观众产生热议。因此,如何挖掘素人的价值,将“真”发挥到极致,用真诚和纪实感吸引观众,是素人真人秀创作团队理应思索的问题。

  素人参与到真人秀的录制中,是综艺节目打破“第四堵墙”的大胆尝试,如今的素人真人秀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让“纪实性”与“娱乐性”更好地结合是创作者应该持续思考的问题,若想全方位“出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