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再见“长城 长城”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7

  何以长城?千百年来,有无数的发问,也有无数的回答。横亘于中国大地上的万里长城,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长城的长,不仅在于21196.18公里的体量,以及2000多年的修建史和文明累积,还在于它是我们世代相承的文化根脉,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8月3日至7日,河北广播电视台打造的文化纪录片《长城 长城》第一季在河北卫视播出。该片以深入推进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在人类文明史的视野中观照长城,作为一部可视化的长城史,带领观众走进立体多面、有血有肉的万里长城。

  “智慧”线串起五大主题

  《长城 长城》由河北卫视纪录片团队历时两年半打磨,第一季共5集,每集30分钟,围绕“缘起”“神工”“塞防”“戍守”“融通”五个主题展开。从历朝历代的长城修筑史,到建构长城的智慧匠心,从军事防御之道的探寻思考,到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以及各民族持续不断的经济交流、文化融合,每一集主题鲜明,各有侧重又相互观照。

  “《长城 长城》第一季的逻辑脉络,是通过对长城遗址遗迹、考古现场、文物藏品、权威专家的系列寻访,通过故事的讲述、知识的传递和权威的解读,探究长城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之所以成为生生不息的历史根脉的答案。”《长城 长城》总编审、河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河北卫视总监冀国锋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串联起5集纪录片的是一条隐性的“智慧”线,希望通过展现蕴含于长城本体和长城精神里的中国智慧,向世界传递中国形象。“这些流淌在长城叙事里的中国智慧,都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

  从上世纪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关于长城的纪录片并不少见。如何找到新的角度“破题”,是《长城 长城》总导演、河北卫视副总监刘正其最为头疼的问题。在咨询了数不胜数的专家、修改了不下20遍文稿、研究梳理了500多万字学术资料之后,创作团队终于找到了方向——避开宏大叙事,集中聚焦于长城本体,以及长城所承载的智慧内涵。

  “我们关注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典型长城,深入实地考察后,发现了很多文献和资料里没有记载过的长城特色,如齐长城定头崖段,覆盖长城上的浅绿色草带与考古发现的含盐量或有关联;我们使用特效手段,还原了部分长城的修建过程,以及长城砖的烧制过程,让观众更直观、清晰地感知到长城智慧。”刘正其向记者介绍,在表达方式上,尽可能小切口、接地气、软表达,寻找与观众共鸣的兴趣点,强化记忆点和传播点。

  当代视角回望历史

  《长城 长城》第一季第五集《融通》尾声段落里,有这样一段话:“长城是属于历史的,更是属于未来的。”正如冀国锋所言,长城有着古老的历史,同时也在千年传承中,保持着鲜活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推进5年来,“更好的日子”成为新时代画卷中长城地带的生活底色。

  因此,在该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一直用当代视角回望长城、观照长城。冀国锋介绍,一方面是尝试将长城的古老与当今议题建立连接。如,从始于秦代木板地图的古老测绘,到当下数字化时代对长城的保护与修复;从明长城义务兵后裔张鹤珊家中刚出锅的美食桲椤叶饼,到齐长城脚下“喝着山泉水长大”、即将奔赴现代物流的猕猴桃……把越来越好的日子,写进袅袅升腾的炊烟里,投射进纪实影像的镜头里。

  另一方面是在不同年代、不同诉求的人们之间,搭建起一种超越时空的“共情”。对于古人来说,因为有长城的城墙在,因为有戍边的将士在,所以内心安定、家国安稳;对于如今的中国人来说,长城也已经成为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

  此外,追溯历史之余,把更多的镜头语言投向时代故事的开掘。“如针对长城保护这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将视角聚焦在箭扣长城的研究性修缮上,带观众实地感受了多学科参与长城保护的行动;我们还纪实跟拍了天津大学李哲教授团队运用三维数字扫描,将不可再生的长城文物资料,转化为可永久保存利用的数据资源,带观众沉浸式体验了为万里长城‘造像’的‘云端’创新力。”冀国锋表示。

  新技术拓宽叙事模式

  运用新技术、新语态拓宽叙事模式,借助通俗化的视觉表达弥补纪实影像的欠缺,还原再现历史细节,让观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长城 长城》第一季创新表现方式的向前一步。

  刘正其介绍,对于现实中无法还原的古战场和历史场景,创作团队采用了情景再现、插画、三维动画,以及虚拟场景与人物实拍相结合等方式,让影像以更鲜活的面貌,代入观众体验。如第二集《神工》中,借助三维动画演绎了玉门关长城模板夯筑的智慧;第三集《塞防》中,借助动画再现了金山岭长城的五道防线。

  同时,纪录片引入新技术浪潮下的智能AI等数字科技,赋能故事表达。如第五集《融通》开篇,用AI生成、再现了古代交易市场里的商贾云集,延展了镜头语言的表达力,让观众对长城的功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在表现“2000多年时光”的穿越时,用AI与实景结合的方式过渡,二者相融产生的“化学反应”,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讲述“站在世界的版图上观看,长城并非中国独有”时,用AI方式还原了17世纪俄罗斯的克里米亚长城、15世纪印度的昆巴哈尔堡城墙、2世纪古罗马时期英国的哈德良长城等,既拓宽了国际视野,又印证了为什么唯有中国的长城能够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磨灭的特有符号。

  “通过巧妙利用AI、3D等新技术,高度还原关键历史情境,让长城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更加栩栩如生,让蜿蜒在中国大地的壮美长城,成为富有张力、会呼吸、会说话的叙事主体,让观众隔着千年光阴,依然可以感受到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的勃勃脉动。”刘正其说。

  从一砖一石的悉心呵护,到“修旧如旧”的修缮实践;从历史文化的发掘阐释,到长城精神的代代传承……两年半的时间里,创作团队行走长城沿线,看到了长城岿然屹立的背后,“活历史”焕发的新生机;看到了长城保护员们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和不计回报的付出,守卫着长城保护的“最后一公里”;看到了华夏大地上,历史文脉正融入山水人文的现代生活。刘正其在拍完这部纪录片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不一定每个人都到达过长城,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