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读时代须提防“伪现场新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5
被视为互联网先知和未来学家的凯文·凯利在其著作《必然》一书中提出未来社会的12个必然趋势,其中,就指出了屏读(Screening)的必然性,即屏幕无所不在,未来社会,我们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与外界发生互联的一切手段都会借助于屏幕。
如今,屏读时代已然到来。2024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视听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与普及,社交载体的多样化,随时随地生产、消费内容,碎片化阅读、社交化阅读成为新阶段的阅读习惯,驱使着媒体不断向短视频靠拢,用短视频的方式报道发布新闻,此举也催生出许多“新闻伪现场”。
屏读时代 乱花渐已迷人眼
今年春节期间,网红短视频博主“Thurman猫一杯”发布视频,称自己在法国巴黎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寒假作业,一时间,“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等话题迅速登上各平台热搜,并持续发酵。4月12日,杭州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经查,这是博主为“吸粉”引流而刻意策划编造,并摆拍制作的视频,因为视频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公安机关已对相关人员作出行政处罚。
不难看出,这是为博取流量而可以摆拍的“伪现场新闻”。那么,何为“伪现场新闻”呢?通常,现场新闻报道是指记者或主持人在新闻现场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等进行叙述评论,并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真实展示现场情况,使受众获得事件第一手信息,对于新闻真实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伪现场新闻”,顾名思义,就是伪造的、虚假的新闻现场。屏读时代的“伪新闻现场”,看似是真实呈现的现场事实,但经不起深究,追查下去就会发现,可能是通过选择性拍摄,断章取义的“恶意剪辑”,刻意的图文、频文不符,甚至是无中生有的编造、摆拍,通过“制造新闻”来传播虚假信息,博取流量关注,诱导公众情绪,引发网络舆情。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屏读时代,广大受众既可能为“伪现场新闻”的泛滥推波助澜,又注定会成为其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伪现场新闻”的快速无序传播,导致舆论偏差,对公众产生错误引导,甚至会在一定程度诱发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权益,引发网络舆情,阻碍和谐社会建设。而不少新闻媒体,不加判断甄别便转发传播失实视频,更是在消耗公众的情绪和对媒体的信任。媒体公信力的不断降低,也进一步损害了媒体的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收割流量 五花八门博眼球
过去,人们总说“有图有真相”,如今,“有视频有真相”也成为受众判断新闻信息可靠与否的新标准。然而,随着AI技术的进步和平台的发展,传播渠道宽、发布门槛低的短视频反而成为更多虚假信息的温床。
“伪现场新闻”的手法也五花八门。一是移花接木,生搬硬凑。刻意模糊新闻关键要素,尤其是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上有所隐瞒,将其他来源的图片和视频挪为己用,甚至对图片视频随意拼接,以配合编造的内容。
二是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多是截取事件视频或报道中的一部分,刻意制造冲突,吸引眼球;或出于私心私利,未经采访,对事实真相任意取舍,颠倒是非,致使新闻屡屡发生反转。
去年5月的“高铁掌掴事件”,起因就是某媒体发布了一段女孩在高铁上被掌掴的视频,网友几乎一面倒的支持被掌掴女孩,而公安机关的处理结果却是“各打五十大板”,引发广泛质疑,一些法学专家也先后发声。直到成都铁路公安发布“精确到秒”的警情通报,公开相关列车监控录像,大家才得知事件全貌,发现掌掴女孩发布的虽然也是事实,却不是全部、精准的事实。断章取义的表达框架,刻意忽略的关键情节,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公正理解和评价。
三是刻意摆拍,无中生有。没有新闻就制造“新闻”。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许多匪夷所思的短视频,都是被博主“随手拍下来”,又“随手”传到了网上。这些短视频总能触动人心,或是勾起公众好奇,抑或激发同情愤怒,处处找准流量密码,狠狠拿捏了公众心理。“Thurman猫一杯”事件就是“无中生有”的典型代表,这也深刻反映了网络空间信息真实性遭遇的严重挑战。
真实为王 共塑媒体新生态
应对“伪现场新闻”,必须“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多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强内容把关,守好真实性底线。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理念的变化,一些新闻就发生在网络上,我们无法固守“记者一定在现场”的传统新闻现场概念,但记者编辑“把关人”的职责不能缺位。无论新闻现场在哪里,都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尽到核实把关的义务。越是面对敏感热点话题,越不能忽视内容真伪和优劣的准确鉴别。因此,要增加内容“把关人”设置,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从源头净化网络舆论生态,避免虚假新闻传播失控。
其次要提高准入门槛。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平台的普及,使短视频生产发布几无门槛可言。因此,对于短视频的发布门槛要适度提高,网站平台应当强化注册、拟变更账号信息、动态核验环节账号信息审核,有效防止自媒体违规及假冒仿冒行为。
再次要健全法治规范。健全新闻法治对虚假新闻、短视频乱象的治理意义重大。令人欣喜的是,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网络平台、自媒体发布信息的失范乱象,持续展开“清朗”行动,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等,还公众一片清朗的网络生态。
最后要加强行业自律。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加强职业道德意识,坚守真实、客观、公正和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新闻报道的监督审查,建立自律机制,积极做好自我管理。
同时也要提高全民媒介素养。防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说,还要提高全民媒介素养,提高公众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
总之,真实是新闻的“魂”和“神”,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屏读时代,技术进步和利益驱使,使得新闻生产者的边界不断模糊化,“媒体”和“受众”的角色也更加多元,但社会责任依然是每个公民都需要坚守的,无论是何种身份的信息发布者,都需要时刻牢记事实第一性,守住新闻的底线,做好社会发展的记录者和守望者。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