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一株珊瑚到一个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2
主题:《珊瑚在歌唱》:唱响新时代的海洋生态之歌
嘉宾: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妍(左二)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海洋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李新正(左三)
《珊瑚在歌唱》作者、军旅作家 王棵(右二)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 孙卓然(右一)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范燕莹
继《风筝是会飞的鱼》《大海上的脚印》后,军旅作家王棵再次推出海洋题材儿童文学作品《珊瑚在歌唱》,该书出版后,收获广泛好评。7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海洋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李新正,《珊瑚在歌唱》作者王棵,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孙卓然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4位嘉宾就儿童小说《珊瑚在歌唱》的出版,围绕海洋与珊瑚、探索与成长、文学与科普,展开了一场关于海洋生态保护的对谈。
持续深耕海洋题材儿童文学
《珊瑚在歌唱》讲述的是女孩每朵在潜水时见识了奇异的海底世界和五彩斑斓的珊瑚。她和哥哥认识了珊瑚保育专家曾阿姨,了解了保护海洋和珊瑚的重要性,在当海洋保护志愿者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也领悟了爱和悲悯,懂得了人生要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作品以“种珊瑚”为主线,在富于诗意的讲述中,揭示了珊瑚与生态的关系、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书写了海洋生态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主题。该书出版后,入选2024年“中国好书”月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4上半年优秀少儿图书等多个权威书单。
“中国是海洋大国,应该有优秀的海洋文学。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具有一定的海洋题材作品出版的基础,所以我们也特别愿意在这个领域深耕。”孙卓然说。
进入新时代,海洋文学的创作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本着不断加强精品出版的目标,曾出版张炜的《半岛哈里哈气》、郝月梅的“我的海岛我的家”系列,这些海洋题材文学作品出版之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说到双方合作的契机,孙卓然介绍,这部作品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后,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浩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荐了这部作品。“作品讲的是‘种珊瑚’,我们读了之后,觉得题材非常好,而且以文学形式展开,能够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品质也很高,所以双方很愉快地达成了出版合作意向。”在出版过程中,这部作品又在杂志版本上经历了反复修改和提升的过程。
把大脑“烧热”才能更好写作
《珊瑚在歌唱》的创作,跟王棵的一段特殊经历有关。他曾经在海军部队工作,2003年,他去祖国的南沙群岛守礁,那是他第一次见到生长在海里的活珊瑚。“可能这一辈子再也没有比这个更深刻的经历。”王棵说,这段难忘的守礁经历成为他创作《珊瑚在歌唱》的源头,当然也是前两部海洋题材文学作品《风筝是会飞的鱼》《大海上的脚印》的创作源头。
同为海洋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什么此次写作主题聚焦珊瑚?这还要从《风筝是会飞的鱼》的出版说起。这本书的编辑指出,其中一个章节写到了“珊瑚歌唱”,这个细节很独特。在进行《大海上的脚印》创作采访时,王棵了解了“种珊瑚”的具体过程。他意识到,如果从“种珊瑚”的角度来切入,能够使这部海洋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具新意。
在前期采风、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王棵了解到“种珊瑚”的科学家、保育人员、志愿者遇到的危险和要承担的责任。这时的创作心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创意上的考量,而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说:“我是一个对珊瑚有着独特感受的作家,我希望用这本书来表达我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意,我必须写这本书,而且必须写好这本书。”
作为一名成人文学作家,在跨界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能否为此领域创作提供新的文学魅力,这是王棵在创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他尝试从三个方面突破自我:
一是知识的融入。“种珊瑚”这件事一般人不太了解,珊瑚方面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看点,所以存在相关知识如何融入的问题。他希望作品中的知识不是生硬的,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故事当中。
二是关于小说的结构与叙事。他需要在不足10万字的篇幅内,写一个小女孩从孩童、少年成长到大学时期,时间跨度非常大,如果结构和叙事把握不好,作品很容易显得零乱,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去克服。
三是他希望在确保儿童性的基础上,写出一部具有“大文学”气质的作品,希望尽量写得饱满、丰盈,在文学性上做到极致。有位作家谈到创作时总结的一句话“每天必须把脑子‘烧热’”,王棵觉得特别形象。他说需要把大脑激发到一个非常灵活、灵敏的状态,然后才能进入写作,这也是写作的巨大魅力。
文学性与科普性相融合
《珊瑚在歌唱》的一大特点是以文学形式为孩子们讲述海洋知识,因此,出版方邀请李新正担任本书的科学顾问,对作品里出现的科学知识部分进行了权威的审定把关,确保书中讲到的科学知识都是准确无误的。
李新正说,《珊瑚在歌唱》最重要的主人公是珊瑚。他为大家介绍了珊瑚这个物种的历史、种类、生活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和当下遭到的破坏。“种珊瑚、保卫珊瑚,这是人类需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
“王棵跟大海有感情,跟珊瑚有感情,才写出这样漂亮的文学作品来。”李新正认为,王棵能够创作《珊瑚在歌唱》,跟他深入生活,在南沙群岛守礁的难忘经历密不可分。“他下了大量的功夫,花了大量的心血了解珊瑚的习性,所以他是能听到珊瑚歌唱的。”
李新正表示,这本书做到了文学性和科学性的完美融合。“其实我看着都很上瘾,我在审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故事性是非常强的,因此一口气看完。”李新正说,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把科学知识随着故事传播开来,能够让更多孩子受益。
目前的儿童文学界涌动着一股海洋文学的创作热潮。谈及《珊瑚在歌唱》的独特之处,徐妍从文学角度进行了精彩点评。她表示,《珊瑚在歌唱》和很多主题类小说不一样,它不是雷同化的主题,它充分体现了一位作家的文学想象力和生命体验力。它写的是海洋的自然化,是重新来建构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是平等的、友好的、和谐的、共存的,甚至是相互成为镜像、成为生命共同体的。这部小说用一种在我们这个新时代重新认知人、认知海洋的综合性写法,并且有着科学严谨的细节,在气质和方法上都是写实的。但它又有浪漫主义的因子,有着美好而丰富的文学想象。
徐妍认为,这本小说读起来就会发现它是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书中很多场景描述、植物描写、动物描写、心理描写,“很多部分都可以把它当作散文诗来读”,充分体现了它的审美品格。她希望大小读者都来读《珊瑚在歌唱》,通过它,我们可以重拾人类以往的故乡,那就是海洋,在海洋里我们可以重新自由地遨游。
谈到如何更好地引导儿童认识海洋、爱护海洋,什么样的科普方式对少年儿童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李新正认为,参加科普讲座、研学、图书阅读都是非常好的方式。相比参加科普讲座、研学,阅读图书是一种更广泛和便捷的方式,大家拿着书可以乘飞机、坐火车,甚至在睡觉之前都可以看,图书阅读的形式让受众更多、传播更广。
访谈最后,大家都表示,希望小读者通过阅读海洋文学作品,了解海洋知识,感受大海的壮阔与美丽,从而关心海洋、爱护海洋。
(05版—08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刘振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