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文学新力量 出版新担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2
主题:新时代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文学新势力”丛书出版创作谈
嘉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 张清华(左二)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徐可(左三)
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欧阳江河(右二)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 黄发有(右一)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范燕莹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学与出版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为出版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7月27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欧阳江河,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访谈嘉宾结合“文学新势力”丛书的出版,围绕“新时代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新时代文学教育成果的一次检阅
“文学新势力”丛书是由济南出版社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联合打造的原创精品文学图书,至2024年已出版两辑共24册。丛书由著名作家莫言,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诗人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担任顾问,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担任主编,集结了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得主舒辉波等优秀青年作家的精品力作。
可以说,“文学新势力”丛书是对新时代文学教育成果的一次检阅。张清华回顾了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创办作家研究生班的历程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家单位合作创办的作家研究生班,走出了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等一大批著名作家。基于此前的成功合作,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国际写作中心与鲁迅文学院达成合作,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于2017年秋季正式招收了文学创作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招收8届,这为不断发现“文学新势力”和作家人才创造了条件。
谈到新时代文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张清华将其形容为“两条腿”走路,原来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的合作主要定位为“摘果子”,选取那些已然比较成熟、训练有素的青年作家,现在招收全日制的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里选拔好苗子,来学习文学创作,属于“栽树苗”的工作。
谈到“文学新势力”丛书第二辑的出版,徐可表示,入选的优秀青年作家,既是鲁院和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也是当代青年作家队伍中的佼佼者。徐可从作家队伍建设的角度,阐释了鲁院在文学教育方面所做的扎实工作。他介绍说,原来鲁院每年办培训班不超过10个,现在一年20多个培训班,去年鲁院创造了21个培训班的纪录,今年的培训班数量将达到26个,由此可以看出,现在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对于文学教育、文学培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给鲁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他看来,现在来学习的作家都是本科、研究生学历,甚至博士生导师也到鲁院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学历问题或者弥补文化教育上的不足,而是想进一步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因此,鲁院也在不断探索,对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学培养工作需要。
接续当代文学出版史的光荣传统
最新出版的“文学新势力”丛书第二辑,经过专家和编辑的精心筛选,收录了12位作家的作品:乔叶《头条故事》、苏宁《经典之夏》、王海雪《白日月光》、崔君《冰淇淋厂冬天在干吗》、舒辉波《燕子啊》、高满航《宫里》、丁小龙《渡海记》、草白《沙漠引路人》、超侠《界格·观察者》、向迅《声音博物馆》、闫文盛《在人间低处》、曹谁《昆仑游》。
作为文学导师,欧阳江河对“文学新势力”丛书中的作品,特别是对舒辉波、崔君、曹谁等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介绍了青年作家接受文学教育与培养的情况。在北师大和鲁院联办的作家班上,文学导师本身也是创作者,青年作家们从他们身上“采气”,从他们的呼吸、世界观,从他们的不确定性里采集自己所需要的创作营养,这些是在教科书中、在标准答案里学不到的。
黄发有从文学出版史的角度对“文学新势力”丛书给予高度评价。他举例说,著名作家巴金的另一重身份是出版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主编的《文学丛刊》推出数十位青年作家的第一本书,其中包括曹禺的《雷雨》等后来在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作家出版社曾推出过“文学新星”丛书,同样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收录的是青年作家的第一本书,入选作家包括莫言、阿城、刘震云、迟子建等。丛书不仅推动了青年作家的成长,而且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出版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新势力”丛书接续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版史上一种光荣的传统。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与鲁迅文学院合作办学,共同推动文学教育事业发展,并将这些青年作家的创作成果结集出版,这种延伸性的培养也是一种全方位的培养,不仅对青年作家的个体成长有积极意义,而且对营造有利于青年作家成长的环境,构建健康的文学生态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发有还谈道,“文学新势力”丛书的出版,也为山东青年作家的成长树立了很好的标杆,使山东青年作家可以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中,与全国更多青年作家进行对话,让他们更快地成长,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潜入生活深处,写出大作品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作家千万不能在大量的信息冲击面前迷失自我、迷失方向,这是几位嘉宾的共同心声。张清华谈道,和老一辈作家相比,新一代青年作家面临着完全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他年轻时,跟他同年龄段的这些作家,面临的是文化产品、阅读资源非常短缺,而现在我们处在信息爆炸、资源过剩的时代,如果只是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流行文化、碎片阅读,沉湎于这样的精神生活,就很难再成长为大作家,因此,他期望,广大青年作家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学习、吸纳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青年作家要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守住自己的美好时光,守住珍贵的文学传统,迅速成长、薪火相传。徐可对此深表赞同,他寄语青年作家不要浮躁、不要急躁,要沉下心来,潜入生活的深处,写得慢一点,写出好作品,写出大作品。
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欧阳江河认为,他们这一代作家,无论是诗人还是小说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主要是从文学中学习文学,从别人已经写好的作品中学习写作,汲取文学营养。对于青年作家来说,只有这样的文学内驱力还不够。“只从文学学文学,不可能有更大的收获。”在他看来,鲁迅作为一名大作家,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有“暗功夫”,他不仅有文学的功夫,还有文学之外的如翻译、考古、收藏等各方面的功夫。他鼓励年轻作家博览群书,把自己的一部分生命投入到文学之外,扩大自己的兴趣和研究范围,结合到文学里面来写作,提升文学的广阔性,写出“大文学”作品。
黄发有认为,青年作家要有比较高的价值标尺,青年作家的成长要向文学大师看齐,不能什么流行就学什么,什么流行就写什么,这样的创作很多都是过眼云烟,很难留下来。另外,在创作过程中,青年作家一定要寻求自己独有的特质。我们现在回头看文学史,真正留下来的那些作家,他们的创作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特质。他鼓励青年作家在成长过程中应该设定这样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