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记者站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探析

——以《中国文化报》地方记者站为例

作者:韩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2

  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是媒体重要职责之一,通过及时准确权威的报道,有利于消除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而地方记者站作为媒体机构中的重要一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站作为新闻机构在特定地区的重要布局,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站能够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迅速调配人力资源,确保新闻工作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抵达现场,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新闻事件核心,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报道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通过调动地方资源,深入挖掘事件线索,挖掘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传递出现场最新进展和事件全貌。

  地方记者站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具体作用

  《中国文化报》地方记者站共有24个,我国东西南北中地区均有分布,因此在报道文化和旅游领域突发事件中占有“先天优势”。

  事前预警与责任担当。暑期和假期是旅游和户外活动的高峰期,同时也是自然灾害如洪水、台风等频发的时期。《中国文化报》作为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权威媒体,有责任向公众传递及时、准确的汛期信息,帮助公众做好灾害预警和防范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每年进入主汛期,《中国文化报》记者站都会及时跟踪各地持续出现的强降雨,报道文旅系统防汛救灾工作、景区应对举措等,体现各地文旅单位如何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排查风险隐患,备足装备物资,完善工作预案,有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在2023年7月,面临暑期、汛期、旅游高峰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中国文化报》地方记者站调动广西、吉林、黑龙江等地记者站记者采访当地文化和旅游厅、景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相关人士,统筹采写了《筑牢防线、积极防范:各地确保暑期文旅市场安全有序》,不仅及时传达了各地应对汛期的重要举措,反映了各级文旅部门将安全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主动加强防范,筑牢暑期旅游安全底线,让广大游客安全、放心、舒心地体验“诗和远方”,同时也为出行游客提供了旅游指南,凸显了媒体责任意识与担当。

  快速响应与现场报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时间就是生命。快速响应能够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使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进展,减少信息滞后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文化报》拥有较为完备的应急预案办法,明确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响应流程、职责分工和资源配置等,确保突发事件报道中能够快速、有序地开展工作,为记者站发挥在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夯实了基础。例如,在黄山镇海桥被洪水冲毁事件中,《中国文化报》安徽记者站记者接到“因黄山市连日普降大到暴雨,位于屯溪区的镇海桥桥面部分基本被洪水冲毁,目测长度110余米,受损严重”线索后,立即采写消息《国家级重点文物镇海古桥被洪水冲毁》并于次日见报,及时将现场情况、专家现场指导以及相关单位积极排水抢险等信息报道出来,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再如消息《四川首次启动I级防汛应急响应70多年罕见,乐山大佛佛脚首次“触水”》报道中,四川记者站记者接到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I级防汛应急响应后,密切关注后续信息,在接到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提供的有关乐山大佛被洪水淹的新闻线索后,及时联系景区管委会了解第一手材料,配合现场图片,简明扼要报道了乐山大佛被淹这一重要新闻事实,并向受众传达了人员转移情况,还提供了景区临时闭园、开园时间另行通知等信息。

  回应关切与及时辟谣。地方记者站作为当地新闻信息的快速响应者,能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并通过报纸、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广泛传播,确保信息的准确与透明。同时,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的紧密合作,使记者站能够发布权威信息并深入解读政策,帮助公众正确理解和应对各类事件。在谣言传播时,记者站迅速介入,通过采访专家、核实事实等方式及时辟谣,澄清误解,维护社会稳定。此外,他们还通过报道和评论引导公众舆论,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并履行社会监督职责,推动问题解决和社会进步。例如当西安工地挖出柳公权书写石碑且被传为施工破坏的新闻迅速传播时,《中国文化报》记者站迅速捕捉到这一社会热点,并关注到公众对于文物保护和考古发现的关切。通过解读陕西省文物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的官方通告,明确指出碑体残断茬口为旧茬口,结合碑体材质特征和体量大小,专家判定不存在外力挖断的可能性。这一准确信息的传递,有效地澄清了事实,遏制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此外,通过详细报道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发现石碑后的应急处理流程,包括专家咨询、现场勘查、清理搬运等,《中国文化报》记者站不仅展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也增强了公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种正面宣传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报道中,还介绍了该项目为市政道路项目,以及建设单位与考古部门之间的合作与配合情况。这有助于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考古发现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理解考古工作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努力。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信息发布滞后,需加强应急机制建设。部分地方记者站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响应速度慢、信息传递不畅等原因,导致信息发布滞后,错过了最佳的报道时机。这不仅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及时了解和判断,也导致信息传播力度较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因此,地方记者站应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报道预案,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制定详细的应急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提高响应速度和报道效率。同时,加强与上级媒体和兄弟单位的联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报道质量参差不齐,需提升记者专业素养。在突发事件报道中,部分地方记者站由于资源有限、人员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报道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报道存在片面性、失真等问题,甚至传播了不准确或误导性的信息,给公众带来了困扰和误解。应加强对记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新闻采编技能、信息核实与筛选能力、舆论引导技巧等方面。通过培训和实践锻炼,使记者能够准确把握事件真相、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报道形式单一,需丰富报道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和展现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然而,部分地方记者站的工作仍然是向媒体提供传统稿件,最多将已有稿件修改一下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很少出现动漫、长图、短视频等形式。充分应用新的媒介技术和手段,采用图文音视、直播等多种形式对突发事件展开报道,进一步提升报道时效和丰富报道形式。

  沟通机制不畅,需进一步打通沟通渠道。地方记者站在与政府、公众之间的沟通机制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一方面,记者站可能难以获得及时、全面的政府信息;另一方面,公众对于记者站的报道也可能存在疑虑或不满,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这种沟通不畅不仅影响了报道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也削弱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地方记者站应建立与政府、公众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一方面,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及时获取权威信息和政策解读;另一方面,积极倾听公众的声音和反馈,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通过加强沟通协作,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地方记者站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地方记者站将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随着公众对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地方记者站将更加注重与政府和公众的沟通协作,共同推动突发事件报道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