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镜头捕捉新时代的“时”“实”“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02
核心阅读
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必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时代洪流、反映时代进步、体现时代精神,能够让人通过新闻摄影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一眼看出新时代的印记和标识,使人耳目一新。
“一图胜千言”,什么样的新闻摄影作品才能呈现时代、抓住人心?怎样才能拍出呈现时代、抓住人心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出了12件新闻摄影获奖作品,仔细品味分析这些摄影作品,能够从中领略到新闻摄影之“道”。这就是,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只有善于用镜头捕捉新时代的“时”“实”“势”,才能拍出新时代的新闻摄影精品来。
善捉新时代之“时”
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必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时代洪流、反映时代进步、体现时代精神,能够让人通过新闻摄影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一眼看出新时代的印记和标识,使人耳目一新。
夺人先机,虽人有但我更快更好,用镜头捕捉最新发生的大事、要事精彩瞬间。《冰雪之上,我们记录下这些中国突破》这组照片,是记者将镜头聚焦北京冬奥会,通过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捕捉中国8名运动员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夺冠瞬间,向世界展现中国奥运健儿拼搏向上的英姿,生动诠释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常泰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这张单幅照片,是记者用无人机拍摄正在建设中的刷新“六个世界之最”、实现“四个世界首创”的常泰长江大桥,展示了正在建设中的斜拉桥、大吊车的雄伟壮丽场景和风采,视觉冲击力强烈,生动诠释了中国制造风范。
见人所未见,在司空见惯的“旧闻”中,用镜头挖掘和捕捉具有重要时代主题价值的“新意”。《防洪墙:一块玻璃的稳固与温情》这组照片,是记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多次前往现场,从10年前浙江余姚丈亭老街所建的“玻璃防洪墙”创举中,挖掘其背后的治水成功之道、人水和谐之举、基层善治之效,用具有烟火气的镜头语言,记录防洪墙带来的新变化、新景象。作品发表后,丈亭老街一时间成为网红打卡地,治水经验在多地推广,不少单位前来参观取经。《中国国家版本馆: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这组照片,是记者在借调参加开馆展品征集工作过程中,以特有的新闻敏感,在工作之余用镜头记录版本馆从建设到开馆、展陈、保护的全过程。国家版本馆建成后,和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建筑联为一体,成为国家重要地标,而记者则用镜头为历史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且不可复制的瞬间影像。
善捕新时代之“实”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第一生命。新闻摄影要通过现场拍摄,捕捉新时代典型瞬间的形象真实及本质真实,做到“形”“神”真实一体,形成强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让人如身临其境。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镜头捕捉“细节”真实。《极枯鄱湖 生态大考》这组照片,是记者通过无人机和地面拍摄相结合,拍摄2022年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遭遇70年未见的干旱极枯而出现的湖底干涸、长满草地,以及当地千方百计保护国家一级动物江豚、白鹤等震撼人心的细节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生动展现了当地奋力抗旱、保护生态的情景。《“天路”越武陵》这组照片,是记者多次到现场爬山顶、入隧道、蹚污水,跟踪拍摄被称为“天路”的宜来高速公路在武陵山腹地跨峡谷、越高山、穿林海、桥接隧、隧连桥中蜿蜒的壮观场面,再现建筑施工险峻、工程宏伟和工人艰辛的震撼场面,展示中国工匠精神,收到了良好传播效果和社会效应。
最是精神动人心,用镜头捕捉“精神”与“情感”真实。《重庆山火救援实录 热血“长城” 凡人大义》这组照片,是记者冲在一线,用镜头记录一群穿着朴素、背着背篓、骑着摩托的“摩托骑士”志愿者与消防员共同决战山火的震撼场面,并从中抓拍了戴着红蝴蝶结头盔的女骑手形象,通过丰富的细节,展现了火场中舍我其谁的“骑士精神”。这是新时代志愿者精神的体现,也是城市中凡人大义的彰显,更见证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团结和不屈。作品播发后,中国人的“英雄气”感染了海内外读者,“红蝴蝶结女骑士”成为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小年夜,-18℃的暖心救援》这张单幅照片,是在2022年年初小年夜,作者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拍摄新疆阿克苏边境管理支队的两名民警跳入冰凉刺骨的河水中,奋不顾身救援被困车中两名儿童的瞬间形象。画面中前面抱着孩子的民警正在冲上河堤,后面一位民警仍在水中、表情凝重、正抱着一名刚从车中救出的儿童在奋力冲刺,受惊的儿童则双手紧紧地搂着民警的脖子。画面现场感强烈,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崇高精神,读者看后产生强烈共鸣。
善抓新时代之“势”
摄影定格瞬间,瞬间铸就永恒。对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来说,能够通过拍摄的瞬间形象,捕捉新时代之“势”,使人们从中不但能看到事物过去,更能看到未来。这样的新闻摄影作品立意高远、势如破竹,能够直抵人心。
胸怀全局,用镜头捕捉时代大“势”。《习近平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这张单幅照片,记录了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号召全党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的历史瞬间。这是记者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抓拍的。本来记者的预定拍摄点位是站在高梯子上拍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但在观察等候的过程中,注意到门后的展板上刻着“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几个金色大字,正是这几个字激发了记者的创作灵感。记者迅速调整位置,利用短暂的几十秒时间,在跑动中用镜头记录下了经典历史瞬间: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同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陈列后,神态自信、步履坚定地步出展厅;在他们身后的展板上,“胜利的出发点”几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这紧密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随后讲话中发出的“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的伟大号召。画面主题鲜明,透射出领袖带领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气势,更给读者以勇往直前走向光明未来的无比信心。照片播发后,不仅在普通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也赢得众多新闻摄影专业人士称赞,各大媒体或置顶或采用头版通栏方式,起到了“刷版镇屏”的效果。
穿越时空,用镜头捕捉事物趋“势”。《铁翼护航新时代——中国空军歼-20战斗机影像志》这组照片,是记者以纪实摄影的手法,多场景、多视角展现歼-20铁翼的优美身姿,向世人拉开了其神秘面纱,反映了中国航空工业迅猛发展的过程,展现了中国空军有能力有胆量与强敌在天空中“拼刺刀”。《拉索·新发现 全球首次打开十万亿电子伏波段的伽马射线暴观测窗口》这组照片,是作者前往四川稻城海子山,深入到“拉索”这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三代宇宙线观测站,探寻用来刚刚发现迄今最亮、光子能量最高的伽马射线暴的新一代探测器设备,并第一次向外界发布,展示了我国空间科学的巨大进步。《戈壁滩上长出了光伏牧场》这组照片,是记者深入青海海南州塔拉滩光伏园区,拍摄牧民骑着摩托车驱赶着大批羊群在光伏板的海洋里放牧的生动景象,讲述了从荒凉的戈壁滩到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从杂草丛生到引入牧民牧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光伏羊”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西部地区能源清洁创收、牧民回归惠民和生态环境改善“一举三得”的创新之举。
总之,善于用镜头捕捉新时代的“时”“实”“势”,是创作新时代新闻摄影精品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新闻摄影工作者,勤于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善观全局中增强新闻敏感,在提升摄影专业水平中增强新闻灵感,在践行为时代“点睛”“留影”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不负时代的新闻摄影精品来,不断焕发出新时代新闻摄影的生命力、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