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技艺研究——以湖南省博物馆代表性藏品为研究对象》

青铜器技艺之光:后来居上,独具一格

作者:张昌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5

  人类的创造性在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中不断迸发,特有的好奇心和自豪感,成就了很多发现和发明,青铜及其合金的历史正是如此。商周青铜器,无论是礼乐器还是兵器、车马器,均造型特殊,纹饰别样,与其他早期文明判然有别。独特的功能和风格与别具一格的技术配合,造就了无与伦比的青铜艺术,其后来居上,在人类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

  学界对早期中国青铜艺术和技术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认识到其基本特色,构建起了基本架构。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更本质的问题不断涌现。如风格上,中原何以铸造那样怪异造型的青铜器,其象征性如何?何以装饰那样的纹饰,含义如何?各地出土的早期青铜器为何大同小异?技术上,什么样的契机采用了铸造技术制作器物,且泥范块范法居统摄地位?工艺上,铸工如何铸造出厚不及一毫米的精巧器物,至今还是未解之谜。又采用了怎样高妙的浇注系统,使得器物完整成形?《商周青铜器技艺研究——以湖南省博物馆代表性藏品为研究对象》(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专业的分析和推断。

  该书是“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培育方向项目“传统制造技术专题研究”的科研成果,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多名专家,历时近9年,以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30多件极具代表性的商周青铜器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多种高新科技手段联合攻关,综合运用文献学、考古学和多种现代理化检测手段,对这些青铜器做了细致、详尽的探讨。书中就这些器物的铸造工艺、微痕分析、X射线成像、表层腐蚀物的理化分析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提供了研究青铜器形制和技术类型的可重复检验的因素分析法,在专题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手段范式上取得明显突破;从制造技术与艺术的关联性角度,探讨了商周青铜器的时代、地域特征,同时辨识了商代南方青铜器的技术特点和艺术风格,在当时的传播及制造技术对殷墟青铜器的影响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该书对进一步深化学术界对商周青铜器制造技术的研究,增进对商周青铜器制造的演变历史、技术内涵和社会功能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有些问题在同行之间仍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待后人继续挖掘、证明。

  半个世纪前,郭沫若看出国文物展,题诗中有“千秋不朽匠人心”,写出了古代工匠的杰出创造。古代中国青铜器虽然未能先声夺人,却能后来居上,正是他们集成了攻玉和陶埏工艺,发明了冶金术,以礼器铸造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独立的发展道路,并以一系列工艺发明强化了这一技术体系,留下了众多巧夺天工的艺术遗产及未解之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站在新时代以工匠精神集成创新,持之以恒,必能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