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与河北大学合作推进出版与版权学科建设——

共建具有版权特色的出版学院

作者:本报记者 赵新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11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与河北大学开展交流座谈。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供图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与河北大学经过一年多的考察调研与前期筹备,于日前就推进出版与版权学科建设,共建具有版权特色的出版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通过联合培养版权方向硕博研究生、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申报研究项目等方式,不断加强出版视域下的版权学术研究,重点打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通道,努力实现版权学术理论的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和创新性表达。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宝林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方一系列合作实践不仅成为推动构建自主出版与版权知识体系的探索,也将为未来中国特色出版与版权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尝试。


  推进出版与版权学科交叉融合


  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以体系构建为主线,将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出版学科专业的共建工作也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希望各地党委宣传部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属地相关高校共建一批各具特色的出版学院和出版研究院。

  河北大学是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是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传播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与传播、出版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焕萍告诉记者,河北大学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合作打造具有版权特色的出版学院,一方面是为了立足学校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出版学科与版权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凝练和整合双方团队力量,携手推动和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研究,为推动出版业繁荣发展、建设出版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出版学科知识体系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凸显版权特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探索。”孙宝林说,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自2023年以来与河北大学开展紧密合作,在学校新闻传播学院具有较强优势的基础上,挖掘利用双方资源禀赋,携手建设具有版权特色的出版学院,以期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出版与版权知识体系,激发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助力出版业与版权业高质量发展。


  打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通道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对出版与版权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河北大学2001年创建编辑出版专业,2011年建成了本、硕(学硕、专硕)、博(学术型)贯通培养机制,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所在的新闻传播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完备。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出版专业负责人杨金花提到,面对新课题,河北大学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努力提升出版专门人才培养质量:首先,通过调整培养方向,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认知能力与专业素养。例如,在2023版的出版专硕培养方案中增加“版权与版权文化”方向,并新开设版权类相关课程;在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版权贸易、版权文化与版权保护等课程。其次,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重点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统筹整合校内校外双平台教学资源,调动多主体行动积极性,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编辑出版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再次,政产学研用优势互补,探索特色化培养路径。学校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合作,期望通过共建,重点打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通道,从而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整体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培养质量。

  据了解,双方将利用河北大学部省合建高校的科教融合优势,锚定出版与版权发展前沿,合作优化课程结构,融入交叉学科知识,引导思维数智化转型。探索推出版权相关系列教材,凸显版权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蕴含的文化潜能、创意动能、应用效能。打破高校边界,强化产学研用结合,直面产业一线搭建实践平台,探索共同开展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今年6月,孙宝林被河北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中心4名中层业务骨干受聘为硕士生导师,基于业界和高校丰富的岗位经验与扎实的专业水平,聚合形成有版权特色的硕博研究生师资力量。孙宝林两次前往河北大学与莲池书院,分别以《中华文脉 赓续四海》《新闻出版后备军的学养与担当》为题讲学,生动宣讲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含义。

  自2023年下半年起,4位硕士生导师也分别多次赴河北大学授课,为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带去版权界的经验与见闻。


  培育新型版权人才


  《版权工作“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推进版权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版权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重视版权领军人才、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在彭焕萍看来,版权学科专业建设是新课题,在出版专业基础上培养多领域版权相关人才也是新尝试,这些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科研支撑。目前版权领军人才、国际化专业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为此,学校重点在学院内以数字出版与版权研究创新团队为依托进行了教研力量整合,以河北大学版权研究中心为依托在校内初步进行教研力量整合,但队伍还不够强大,也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更缺乏这方面的领军人才。

  为回应培育新质生产力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双方将充分利用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平台资源,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在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高水平科研课题攻关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重点解决师资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问题。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出版专硕培养过程中如何让跨学科专业的学生快速进入出版与版权话语系统,如何让本专业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提升认知深度,是我们在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校目前主要通过研发阅读书目等初步进行了尝试,拟从明年开始增加培养年限,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杨金花说。

  据了解,双方将依托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这一国家级专业平台和河北大学部省合建平台,在校内加深加快与法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与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在校外加强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以高水平版权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抓手,加大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加快推进出版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校出版与版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版权强国提供高质量版权人才和智力支撑。

  展望未来,孙宝林提到,双方将直面机遇和挑战,携手厚植学术基础、延展历史维度、树立世界眼光、突出实践导向,努力以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坚定文化自信、视野开阔、积淀丰厚、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版权人才,以教育、人才、创新和产业的有机联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出版业与版权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