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百闻不如一见》栏目

以物叙事,“轻量感”呈现厚重历史文化

作者:本报记者 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9

  在新闻报道中,人往往是主角,但在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百闻不如一见》栏目中,物成为绝对主角。《百闻不如一见》栏目中的文章呈现了众多有趣的物件,串联起古今中外、南北东西。而且,这一栏目还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端的特点,文字凝练、图片生动,是一个让读者印象深刻的、有自己特色的新媒体栏目。

  巧选题报道有新意

  纵观《百闻不如一见》栏目目前已经推出的报道,结合节日、重大新闻事件进行选题呈现,是非常显著的特点。

  《中法国礼 甲子情缘》一文的推出是在中法建交60周年的背景之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中法互赠的珍贵礼物,包括中国向法国赠送的1.5克的嫦娥五号取回的月球样品、法国向中国赠送的一本1688年首版的法文版《论语导读》等。文中还提到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故居博物馆中,在雨果亲手设计的“中国客厅”里,摆满了中国瓷器、漆木家具、装饰竹帘,展现出中法的文学情缘已早早相连。“甲子情缘,中法共鸣,国礼光华,彪炳世界”,文章最后高度概括了文物承载的两国交往史和国礼的重要意义,语言铿锵有力,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节日、纪念日主题的常规报道不可或缺,但想出新出彩并不容易。《百闻不如一见》栏目独辟蹊径,以物的故事庆祝节日,让人眼前一亮。

  《清明春游!古人高级装备教你玩儿转户外》一文介绍了古代徒步鞋木屐在应对潮湿多雨天气方面的妙用;文中图片还展现了南越王墓出土的烤炉,和现代烧烤炉十分相似。5月8日,世界微笑日当天,《百闻不如一见》栏目推出《穿越千年的“中国微笑”》一文,呈现了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小沙弥的微笑、成都金堂李家梁子汉墓东汉陶俳优俑颇有喜感的笑、陕西西安的唐三彩女立俑自信雍容的笑,让人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跨越千年的祥和友善之美。

  《百闻不如一见》栏目关注的物并不仅仅是博物馆中展出的“老物件”,还有充满科技感的新工具。如劳动节推出的《劳动节!看神奇机器人在“新工位”上的新作为》一文,便介绍了可以自主寻找血栓的DNA纳米机器人、葡萄采摘机器人等,展示了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变革,让人大开眼界,网友不禁感叹:“这就是科技改变生活啊!”

  小物件讲述大文化

  在《百闻不如一见》栏目中,精美文物的出镜率很高。

  比如《受邀赴美“出差”的古代“中国制造”长啥样?》一文便介绍了应邀赴美在“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中亮相的精品湖北文物。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推出了一张海报,标题是《2400多年前的“冰箱”》,海报中呈现了曾侯乙铜鉴缶的精致细节,还给文物配上了笑脸等可爱表情以及“给我加冰”“给我加酒”的“旁白”,引发读者的好奇。随后,文章娓娓道来,介绍了这一古老“冰箱”的工作原理,并用动图、剖面图等详细解释了这一青铜器的精巧之处。这篇文章还揭秘了如何保证文物出国“出差”安全性的幕后故事,古今结合,让人在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对文物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倍感敬佩。

  《百闻不如一见》栏目带有很强的博物视角,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如在《穿越百年 看自行车前世今生》一文中,用视频、动图等方式,呈现了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中展出的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需要人用腿蹬地才能走,也没有转向装置。随后,文章中还介绍了第一辆申请专利的自行车、第一辆脚踏自行车等,展现了自行车逐渐拥有链条、转向等装置,向现代自行车靠拢的发展历史。这篇文章还重点呈现了国产自行车的发展历史,一句“飞鸽快,永久耐,红旗加重也不赖”的顺口溜唤起了国人对国产自行车的记忆。

  《美好的相似:中叙文物“连连看”》一文非常有创意,此文让中国和叙利亚的文物同框,从相似的文物身上体现文化交流的印记。如唐代流行的三彩凤首壶与来自大马士革的单耳陶壶,不管是壶身还是壶柄,都有着相似的形状和作用。“公元4世纪的叙利亚梨形玻璃瓶,端庄而雅致,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的凸钉玻璃碗,沉睡千年依然晶莹透亮,专家认为,宁夏出土的玻璃器皿,为丝绸之路上的‘舶来品’,或出自同一批谙熟玻璃工艺的匠人之手。”文章用简洁又充满深情的描述,讲出了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的源远流长。读者朋友也从文章的巧妙呈现中深刻体会到古老文明的相通之处,网友不禁留言感叹:“原来我们中国和叙利亚有这么深的渊源呢!”

  精编排达到“轻量感”

  《百闻不如一见》栏目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其中,适应新媒体、移动端浏览需要的特点非常突出。

  栏目文章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文章形式进行分段呈现,而是多用短句,一行就是一句话,读起来非常明快无负担,文字“轻量化”,拿着手机向下滑,很快就能浏览完。这一栏目中的文字也非常活泼,如“穿着木履出游,自带‘嗒嗒嗒’的音效,一定是回头率最高的‘靓仔靓女’”;“任谁骑着木马轮走一圈,下‘马’都得‘吭哧吭哧’喘一阵”。这些“轻量化”的表述,也令受众非常轻松愉悦。

  既然是以物为主角,那就少不了图片的呈现,《百闻不如一见》栏目在图片设计方面着力很多,如把文物的整体和细节放在一起呈现,中外文物同框呈现等,有的还加上了精美的背景、动画等,非常活泼,栏目策划者还专门请书法家书写栏目名,放置在海报上,更强化了栏目的独特视觉效果,连续性也更强。

  总的来说,《百闻不如一见》栏目在选题上独辟蹊径,让不会说话的物“讲”出跨越时空的精彩故事;在编辑呈现上着力颇多,文字活泼简练,图片设计精美,非常适合在新媒体端进行呈现,也正是因为有趣的内容加上好读的特点,让这一栏目很受欢迎,每篇推文下,网友留言都非常踊跃,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