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在古老运河沿线讲述流淌的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9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一条大运河,贯穿南北,承载了古今沧桑。
2024年6月22日,是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十周年。《人民日报》在6月22日刊发题为《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写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的文章,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总结了10年来大运河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不断取得的新进展,生动描绘了千年古运河如何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
10年来,古老的大运河不仅持续滋养着沿线大地,更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张璀璨名片,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站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从北京到浙江,横跨南北,沿线各地媒体的目光在这里集聚,共同续写着大运河的千年美谈。
厚植人文 讲好运河故事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其承载的人文意义越来越被媒体所关注,这不仅仅体现在大运河所代表的历史传承上,更体现在人与运河的相处上。
古今2000余年的历史在大运河汇聚。在6月23日《人民日报》文章《大运河考古展现多彩历史画卷》中提到,“据统计,我国大运河考古的文物点有400余个。新时代以来,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陕西等运河九省(市)共开展200余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7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处、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6处”,大运河在历史中长久守望着这片土地。
除了考古,丰富的古文物同样佐证着大运河曾经的丰富经历。新华网文章《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一条大运河 半部华夏史》中提到了许多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知名文物,如隋炀帝牙齿、萧皇后墓里的钿钗礼冠、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等。这些栩栩如生的物件让人们得以与大运河展开跨越千年的对话,对其背后的故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此外,《现代快报》《每日新报》《都市快报》及大河网、大皖新闻等大运河沿线八省(市)主流媒体,推出了“国宝里的大运河”全媒体报道,同样从历史文物的角度对大运河进行深入探究,让公众在惊叹于文物之美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独特地位。
大运河的故事不止在历史中流淌,在当今仍旧延续。6月24日《齐鲁晚报》刊发的报道《河道变宽变深,开上载货量2000吨的大船》,就通过船员段义超夫妇和王广亮夫妇的口述,让人们了解到三代跑船人与运河之间结下的不解之缘,深切感受到大运河的生态和航运变化。《燕赵都市报》中的《运河人家》专刊也是了解大运河与人们羁绊的切入口,专刊中选取了不同地方媒体所采写的各类人物故事,有九代世居运河的创业者曹艳红、东寓法鼓第九代传承人陈晨、沧州大运河的“专职摄影家”王少华等。这些精彩的人物故事宛若一块块拼图,为我们逐渐拼出当代大运河的生动故事。
除了文字记录外,视频同样是讲述当代故事的重要渠道。纵览新闻推出《运河儿女》系列微纪录片,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生动记录了大运河河北段的各类典型人物,比如梨匠刘风义、田园设计师杨卫青等。每个8分钟的人物短片不仅讲述了人物的感人故事,还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多元主题巧妙融入其中,用比文字更加生动的方式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现代大运河与人们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地方聚焦 展现区域文化
除了对大运河人文故事的报道,大运河与当地文化的关系同样被各地媒体所津津乐道。《每日新报》在6月20日的文章《千年运河津沽记忆 十载运筹蝶变渐现》中就专门介绍了大运河与天津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大运河不仅孕育了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天津,还孕育了丰富的水利遗产、建筑瑰宝及文化景观,包括天后宫、杨柳青年画等,是天津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故事宝库。
《新华日报》的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的特别报道则是将大运河与整个江苏紧紧相连,在T2、T3版的报道中,最上面的栏目是《中国大运河·江苏大事记》,记录了从2009年至2023年江苏省对于大运河的保护和治理,中间的主文《大运河,千年涛声回荡新时代》提到了新时代大运河与江苏8座沿线城市,两侧边栏则是记叙了无锡、苏州、扬州、洪泽湖这四个区域与大运河的不解之缘,整体版面内容极具地区特色。
《嘉兴日报》在展现地方文化上的方式颇有特色,选取了当地的文化名人代表朱彝尊作为报道的主角,推出了《假如朱彝尊重游大运河》的想象文章,借描写300多年后朱彝
尊沿着大运河的所见之景,着重介绍了嘉兴当地的文化特色。
除了对于整体大运河与地方文化关系的聚焦报道外,有的报道则是从大运河水域在当地的流经入手。海报新闻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看齐鲁黄金水道非遗璀璨》对整个山东境内的各个流经段落都进行了追踪记录,边追随大运河流经的脚步,边介绍当地的特色文化,包括德州窑、柳子戏、孔府菜、泰山皮影等,将齐鲁文化一一道来。
《扬州日报》则不单是着眼于某段水域的流经,而是联合了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到“原点”扬州,再到南端的杭州,共10座城市,在10路直播记者的共同努力下推出了文章《以水为媒 十城共绘运河新图景》,记录了大运河在通州、廊坊、聊城、淮安等多个城市中所塑造的运河文化,展现了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互动。
创新传播 呈现别样风采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报道中,多家媒体联合报道是本次报道中的突出特色。大运河作为一条贯通五大水系、穿越8个省(市)的人工河道,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注定了其全面报道的复杂性与挑战性。面对如此庞大的报道任务,各地媒体群策群力,共同呈现了大运河的崭新面貌。
潮新闻客户端推出的“脉动大运河”系列报道,便是各个媒体联合报道的成功案例。“脉动大运河”系列报道汇聚了包括《浙江日报》《北京日报》等在内的大运河沿线16座城市、17家省市党报媒体资源,通过短视频讲解和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了大运河申遗10年来的变化与成就。在数十期视频中,人们既能看到南运河下的杨柳青年画,又能感受到北运河给当地带来的深厚馈赠,从姑苏入梦到通州的燃灯塔影,当地的风光与记者的解说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条流淌着千年历史的河流之中。
在关于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报道中,还有许多令人瞩目的联合报道精品,如“运河人家”系列、“你好,中国大运河”系列等。“运河人家”系列报道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深入挖掘并生动展现了沿河居民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与深厚情感,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民俗风情画;“你好,中国大运河”系列则另辟蹊径,通过整合多家权威媒体资源,以采风的形式对于大运河进行深度剖析与多维呈现,让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镜头与文字间熠熠生辉。这些报道通过整合集聚媒体资源,向某个题目进行深度挖掘,为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与现状。
除了在媒体联合报道上的创新外,此次媒体报道中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报道形式。比如新华社的全媒体产品《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在京杭大运河南端来场“City Walk”》,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前卫的表达方式,成为引领潮流的典范。该作品巧妙融合“City Walk”这一风靡年轻群体的文化体验形式,通过一系列细腻入微、色彩斑斓的图片,以生活化的报道形式带领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运河畔的悠闲时光中,让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字里图间悠然流淌。
《河北日报》则精心打造了《漫游大运河 开启新玩法》H5互动页面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游”体验。该H5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互动性强、参与感足的线上平台,用户只需轻点屏幕,即可穿梭于河北大运河沿线的知名景点之间,实现图片内容的即时跳转与深度互动,极大地丰富了报道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运河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通过各级媒体的报道,受众得以从人文、地域等多个不同角度对大运河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到申遗成功十周年里大运河的点滴变化。面对未来,我们需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探索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之道与创新之路,让这条古老而又年轻的河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流淌着智慧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