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与现代进行创新结合,老活动与新服务“刷新”阅读体验。江苏书展上处处可感——

充满活力的江苏 内心爱书的读者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婧璇 商小舟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8



第十四届江苏书展新增的书香市集活动备受读者欢迎。本报记者 李婧璇 摄


  场外,骄阳似火;场内,读者如织。都很“热”!

  7月5日,第十四届江苏书展如约而至。距离开展还有半个小时,已有大批读者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门口排起了长龙,共赴这场“读者的节日,阅读的盛会”。

  出版人、作家近悦远来,新老读者共赴“书香之约”。生长在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参加江苏书展了,他在新书《江苏读本》封面上对江苏的推荐语“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创造力”,也适合越来越呈品牌化的江苏书展。


  传统与现代融合之美


  排着长队等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的新书签售,对来逛江苏书展的读者而言像是“必修课”。在7月5日上午举办的《丝路情》发布会上,孙晓云说,江苏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令她感动,也不断激励着她的创作热情,促使她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关注‘国之大者’与时代主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孙晓云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首次参加江苏书展的中国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易臣。“我们向来逛书展的读者推介‘旧书新知’主题活动,大家对于‘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反馈很积极。”刘易臣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中国书店为本届江苏书展精心准备了颇具特色的古籍碑帖、旧书文献以及自主开发的文创产品《片羽存真》,都受到了读者关注,“读者们在旧书区‘淘选’心仪书籍,在古籍碑帖区仔细端详、探讨,在《片羽存真》中感受古籍文化之美,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

  “我认为书展应持续深耕传统文化,在挖掘更多有趣选题的同时,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路,如数字化古籍项目,让古老的文化遗产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为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古吴轩出版社的年轻古籍编辑黄超群抱着学习的心态前来,在书展上她也在不断思考,“以《苏州全书》数字化阅读活动为例,这将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我看来,本届江苏书展的一大特色,就是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了有效的创新性结合,并以时下年轻人更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展陈推介。”从事文化产业的苏州市民姚晴是江苏书展的常客,她告诉记者,自己跟闺蜜刚逛完今年首次增设的书香市集,“在其中的览书展示区现场,我们看到古吴轩出版社、苏州丝绸博物馆、弘文书店、合方书坊、一喜书店等身影,特别方便、价格实惠。”

  “今年展场相关区域设置专门的图书推介,以电子信息屏等形式推介重点图书,方便读者高效逛展。”读者孙兴认为,书展这种创新性服务,让“好的书”与“对的人”实现更高效的“双向奔赴”。


  为大美江苏传神写照


  本届江苏书展注重挖掘、突出本地优质出版资源,邀请众多作者举办新书发布会与阅读分享会,集中向读者推介《沿着运河看江苏》《这里是江苏》《江苏十三美》《红楼三城:南京、苏州、扬州》《苏州全书》《七朝古都南京研究》《周庄身世》和“六朝松文库”丛书等精品图书,为大美江苏传神写照。 

  “我希望呈现江苏13个设区市经历时光沉淀下来的美,并希望将这种传统的美、地域的美传承下去。”在7月5日举行的《江苏十三美》新书发布会上,作者张新科用“多”“深”“广”三个特性定义城市文化的研究和书写。他呼吁相关学者着力进行普及性成果的创作,早日形成江苏地方文化普及作品集群,将学术思考的成果以生动有趣、诗意盎然的语言传递给读者。

  深度挖掘、解析江南文化基因。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孙兴春在《周庄身世》读者分享会上介绍,该社将以该书出版为契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专业的文化遗产出版体系,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出版物,为弘扬江苏地方文化贡献力量。

  记者在江苏书展苏州展场现场看到,本次专设江苏精品馆和江苏籍作家作品以及凤凰优选、凤凰精品等专柜,展陈江苏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图书和精品力作。其中,新增的“金凤凰”奖章获得者风采展,集中展示历届19名获奖作家的写作历程和代表作。“通过这一形式,希望进一步增强‘金凤凰’奖章的影响力感召力,吸引更多好书、新书落户江苏。”本届书展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书展期间,各地也充分利用当地乡土文化和特色资源禀赋,合力打造体现江苏元素的阅读活动。


  品牌活动引领阅读风尚


  阅读品牌活动彰显着一地书展的阅读引导与追求、阅读理念与坚持。“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作为江苏书展持续多年打造的阅读品牌活动,备受读者喜爱,也是书展最聚人气的活动之一。7月5日上午,“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首场讲座尚未开启,不少听众带着首场开讲嘉宾、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的著作来到现场,期待得到他的亲笔签名。

  莫砺锋以《双峰并峙的宋诗与宋词》为题,向现场读者讲述如何从宋代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读懂诗意中国。他说:“无论是宋诗还是宋词,这些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人格熏陶要从小抓起,我向朋友们介绍诗词,就是希望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传递给青少年,传到千家万户。”

  “我把莫老师今天的演讲记了下来,回家讲给孙子听。”满头白发的苏州市民吴淑英告诉记者,书展期间举办的全民阅读大讲堂,自己要争取场场来,“尤其得带孙子来听‘祁智叔叔带你读书’那场”。

  让读者冒着酷暑共赴书展阅读分享会的,还有“新华书房”读书分享会。7月5日,“外卖诗人”王计兵、电视剧《乔家的儿女》和《山海情》编剧杨筱艳、宜兴作家乐心,以“让文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展开分享交流。读者中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9岁,因对文学的喜爱相聚于此。从电视上获悉江苏书展开展信息的91岁的万老先生,听到王计兵讲述的经历后很是动容,“到了91岁也不要放弃,读一点书到老”。今年79岁的金伏英每年都来参加分享会,今年更是勇敢地坐在第一排,娴熟地用智能手机记录台上的一切。

  “书展对全民阅读产生的作用,从现场的氛围就能够看出来,读者的内心是爱书的。”王计兵对记者说,尽管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阅读仍然是修身养性、扶正社会风气的最好途径。“希望书展的持续举办,能为文学和出版的蓬勃发展提供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