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光阴与光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03
40年前,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让周庄名声大振。著名画家吴冠中称:“如果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可算集中国水乡之美。”画家杨明义被媒体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他的新书《周庄身世》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讲述了周庄不为人知的故事,引领读者感受周庄藏在“深闺”时的别样人间烟火。
这是一本记忆之书。《周庄身世》的主体为画家杨明义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赴周庄写生采风时所拍摄的黑白照片,这批周庄的原始图像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经过数十载的岁月轮回,原本古镇的生活状态今日已难以见到,这批照片的意义已经由艺术家个体积累的绘画创作素材,转化为周庄最为珍贵的文化记忆,成为苏州乃至江南地区水乡重要的档案资料。正如同杨明义在书中写的那样:“一张船票,载着我领略到了原汁原味的水乡景色,让我重新得到了创作水乡题材的灵感。我从内心感谢周庄,感恩我的幸运,它成了我艺术上的挚爱和生活原点。”书中有一张“穿竹石栏”的照片是周庄的典型一景,杨明义的图注这样写道:“我想画家到了这里,都会停下脚步来,把这美好的景色记录在自己的速写本、相机里,或者画布上。陈逸飞和我走在这条窄窄的石子街上,他对我说,我真想把这条河买下来。”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复制了一张杨明义收藏,由费公直先生拍摄的“双桥”原貌照片。通过照片首次让世人得知“双桥”的原貌为两座拱桥,而不是现在看到的一座拱桥和一座平桥。
这是一本乡愁之书。杨明义以水墨水乡名世,作品创作手法写意唯美,凝聚了对水乡风情的深刻感悟。书中能欣赏到画家创作关于周庄的速写、版画及水墨作品,其代表作《水乡节日》也正是这一时期周庄采风的成果。读者通过阅读全书,能够体会老一代艺术家深入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艰辛。书中的照片和注解,不仅有对周庄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有对当地人文的生动记录。书中有一个章节叫《乡亲们》。那些忙碌于田间地头的农民、带着鸬鹚捕鱼的渔家、拖家带口在码头等候进城轮渡的乡民等,都成了这本书中的主角。他们的笑容、动作和表情,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淳朴和真实。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是村民姚留根抱着自己的孙子,手上拿着他年轻时抱着儿子的黑白照片。两代人在黑白和彩色的照片里相遇,在时光的缝隙中交汇,这是多么美妙的际遇。通过这本书,我们仿佛能够与这些乡亲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友善。《江苏地方志》杂志原主编吉祥认为,该书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它是对乡愁记忆的珍贵记录与传承。在乡村空心化的现实背景下,《周庄身世》提出了如何保存乡村记忆的重要问题,并给出了深刻的回答。从这个角度看,它无疑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样本与范例。其次,它是对历史的生动回放与回访。通过细腻的描述,该书真实再现了历史上的周庄风貌,并通过回访的方式,将周庄的古貌与今颜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人们深思。
这是一本诚意之书。图书原本的设想仅仅是一册普通摄影集,但通过作者与编辑、设计者的反复打磨,使得图书结构更为合理,内涵更为丰富。黑白照片部分采用特殊的印制工艺,强化了质感。书体造型则叠合多种开本与纸张,起伏错落,与水乡建筑特点有呼应,给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书名是吴冠中先生所取,也是由他亲自题写。80岁高龄的杨明义为老照片手书了大量解读文字,增加了阅读的温度。全书架构为7个分册:八景(追溯周庄最早的图像记录)、序言(收录名家撰写的序言文章)、再现(重现摄影手段落后年代,照片成像之艰难)、旧影(300余幅周庄黑白照片)、写生(杨明义周庄速写稿)、入画(杨明义周庄题材绘画作品)、回访(呈现2012年杨明义回访照片中人物的感人场面)。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尧对于《周庄身世》一书表示高度赞赏:周庄以其独特的魅力,堪称这部作品的“第一作者”;杨明义先生以其艺术才华,担纲了“第二作者”的角色;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精心编辑出版,则无疑是“第三作者”。
《周庄身世》宛如一部纸上纪录片,它以艺术化的手法重新诠释了老照片,展现了江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唤起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背景下,再次印证了纸书仍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阅读体验。